(五)落实市容管理机制。
一要实施网格管理,落实网域责任。利用新组建的市容环境协管队伍,以各乡、镇、街道单位,按照类型相对均等、数量相对均衡、重要和一般道路兼顾、管理难易适度的原则对街区和镇区进行网格划分,编制作业图,落实网格责任人,构建层叠户套的责任管理网络,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形式,实现市容环卫责任制目标。
二要开展专项整治,破除管理难点。在加强责任区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各乡、镇、街道要对一些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有计划地进行整治,确保管理目标实现。
三要抓住薄弱环节,创建管理亮点。要把集市、菜场以及交通集散地等管理薄弱环节作为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地突破口,创建亮点。
四要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检查考核。通过行政检查、行政监督等手段科学评价责任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并将工作重心下移至街道和乡、镇。
(六)加大综合执法力度。
一要推行区域级差管理,实行分类执法。确立执法重点区域,实行区域级差管理。对城区(镇区)的景观道路严格按照城管法律法规和市容市貌标准,实施定人、定岗、定时的网络化监督管理;对城区(镇区)的非景观道路,采取日常巡查与集中整治、平峰监控与高峰严控相结合的方法,对出现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对其他中小道路,通过错时管理、机动巡查等控制面上各种违法现象,并配合有关主管单位和部门采取“以疏为主、规范管理”的措施,充分考虑这些地区市政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外来民工、城市下岗人员、失地农民等人群消费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疏导,使管理规范有序。
二要构建街道、乡、镇联动机制,实现执法重心下移。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体制的要求,把监察执法重心下移到派驻街道、乡、镇监察分队,建立基层长效执法保障机制。除建立一支机动执法队外,把主要执法力量、执法装备配备到派驻街道、乡、镇监察分队上,使派驻监察分队能够切实围绕街道、乡、镇城市管理工作重点开展监察执法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区城管大队统一指挥、调度的优势,组织各派驻分队根据监察执法的任务和情况,开展联动执法,遏止和控制违法行为的蔓延。
三要建立网络化、网格化监察执法管理模式。随着监察执法人员的逐步增加和市容协管队伍的加入,建立网络化、网格化监察执法管理模式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我们要在实行网络化管理监察的基础上,建立与社区各单位的联系、协调、沟通和同创共建制度,构建以城管监察执法、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单位自律、社区主管部门协调指挥的网络化管理机制,实现信息和管理资源共享。同时,要细化管理网格,相应配备监察队员和市容协管员,实现低耗高效管理目标。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