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大运会生态环境保障。
推进生态环境保障“1+10”专项行动计划,引入第三方监理单位督办制度,圆满完成360项大运生态环境保障任务;加大污染源整治力度,形成“十百千万”的高压态势,每天巡查各类污染源1500人次,累计清理整治15类污染行业近万个污染源;在大运赛事举办期间,采取系列临时措施,停运高污染锅炉134台、停产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生产线32条,结合全市31万辆黄标车禁行、48万辆机动车自愿限行、210个建筑工地停工等措施,进一步削减了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大运期间,深圳蓝天白云,环境空气主要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达到近10年同期最好水平。
(十四)区域环保合作。
深莞惠三市联合召开环保合作第二次会议,与东莞、惠州两市环保部门共同签署《深圳、东莞、惠州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合作协议》及《深圳、东莞、惠州机动车排气联防联治工作协议》。开展深莞惠三市区域联动的应急响应,共出动环境应急监测车、污染应急处置车、执法车等20余台,参演人员100余人。深港两地环保部门联合召开“大鹏湾及深圳湾区域环境管理小组第十七次会议”、“深港环保合作交流第十一、十二次会议”,共同推进两湾流域环境污染整治项目建设、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合作项目研究、构建绿色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推动深港清洁生产及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全年共批准368个来自深圳市的资助项目,占珠三角地区总审批数目23%。
九、环保科技与产业
(一)环境科技。
大力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全年共立项环境科研课题38项,启动了“深圳市大气灰霾控制对策与规划研究”、“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重大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环境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对环境科研课题经费申请及审核、专家评审、监理等管理行为进行了规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研项目立项审查管理机制;2011年,“深圳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研究”获得广东省环保科技二等奖,“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深圳市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监测研究”2项课题获得广东省环保科技三等奖。国家环保重点实验室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已获环保部批准;2011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平台共资助17个项目。
(二)环保产业。
召开了全市环保科技产业工作会议,编制完成《深圳市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和《深圳环保产业现状分析报告》,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完成企业申请国家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初审28家。积极打造环保产业集聚基地,将南山区“一园一院”建设工作纳入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利用香港国际环保展、北京国际环保展览会等平台,积极组织环保产业企业组团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