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3年末,把我区建设成信息设施先进、信息产业发达、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服务便捷、电子商务活跃的现代化信息窗口和信息经济繁荣的区域之一,以提高整个静安区的经济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夯实基础,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大容量、高速率、广覆盖的区域宽带主干网和高速宽带交互平台,2003年末我区每万人出口带宽达到200M以上。加快建设多种方式的宽带接入网,2003年末我区终端宽带接入比例达到80%,搞好各类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进一步提高宽带信息网络的普遍服务能力和应用普及程度。
--加大力度,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从商业商务并举的功能定位出发,重点推进信息服务业和信息软件业的发展。争取2003年期末,信息技术在商业、商务活动中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全区信息咨询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8%以上,信息产业从业人数比“九五”期末翻一番,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比重达到10%,年均增长30%,信息服务业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0%以上,占信息产业比重达到60%。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全区企业中的应用,加快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努力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2003年末企业上网率达到60%以上。区属五大企业集团建成各具特色的具有推广价值的实用示范项目。
--加快步伐,推进信息技术的利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按照数字化、标准化和网络化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公务、商业商务、社区服务三大信息服务系统,基本实现经济和综合统计、金融、商贸、旅游、房地产、教育、财务税收、交通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系统领域的信息化,形成较强的城区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开发面向社会和市民的各种信息资源,加强信息资源服务全区的功能,提高全社会对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全面启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信息工程。到2003年,机关办公基本实现以数字化为主的新型办公模式,电子商务要融入全市总体电子商务规划中并初具规模,区内50%以上企业能进行电子商务运作。争取到2003年末,信息化在全区全面普及应用,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达到100台以上,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数90门以上,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50台以上,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160台,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0万户以上,家庭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例达到15%。
--营造氛围,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 建立精干、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信息化人员队伍,构筑信息化服务网络,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政府各部门、街道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纳入整个区域信息网络中。强化对国家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编制适合区信息化规划的实用教学计划,避免低水平重复,构筑社会信息化知识培训网络和体系。2003年末使我区接受信息化知识教育,培训人员比例达到50%,政府各部门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努力建设规范、有序的管理环境,形成宽松、优良的政策环境,培育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证信息化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