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和支持区域内三级医疗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加强技术合作,充分发挥三级医疗机构在技术、质量、管理上的优势,带动全区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2.二级医疗机构
区中心医院要以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和一般疑难病症的诊疗为主,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服务模式和服务技术,努力培育专科特色,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前提下,发展特需医疗服务。
区老年医院要重点拓展老年医学领域,建成集老年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为一体,更具有康复特色的现代化康复医疗机构。
区企业医院要结合旧区改造,进行合理布局和调整。鼓励其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服务目标人群。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进一步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以收治老年护理和康复病人为主。加强社区居民的慢性病管理和控制,大力发展家庭医学,逐步实现家庭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加强与医疗机构和专科防治站所的合作,探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努力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服务格局。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原则上按照每8000至10000居住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结合城区改造,相应规划调整站点布局。修订社区卫生服务站点配置标准,完成全区站点的标准化建设。
4.根据市场需求,适量设置营利性医疗机构。
(三)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资源配置标准
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监督、医疗机构监管、采供血机构监管和医疗广告审核等卫生综合执法体系。2005年前,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业务用房和技术装备基本达标;2010年前,逐步建成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先进技术设施、较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加强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提高队伍综合素质。逐步提高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学历水平。2005年,在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35%,2010年力争达到80%。
五、政策措施
(一)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加快投融资体制和补偿机制改革
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率。组建区卫生事业投资公司,授权其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出资者管理。依托市场机制,支持鼓励社会多元化办医,多渠道筹措卫生事业建设发展资金。
加快改革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2001至2010年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原则上不低于同期区级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幅度。同时,对卫生监督执法、疾病预防控制、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等公共事业要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