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继续对小区的垃圾箱进行改造;新建小区配套建设有机垃圾生化处理设备;有计划地将小型压缩收集站的建设和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相结合,扩大收集站的服务区域。加强餐厨垃圾的处置和管理。试点和推广泔脚就地生化处理和集中处理,做好一次性不可降解餐盒的回收利用。(主要责任部门:区环卫局)
取缔餐饮废弃油脂非法收集和处置。(主要责任部门:区环保局)
(3)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机制。
建立由市场优化配置环卫资源,按标准规范收集、运输、处置作业的环卫新机制。同时,制订鼓励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和资源再利用的规章和优惠政策。(主要责任部门:区环卫局)
(4)积极探索社会消费型废物回收利用机制。通过政府推进、企业主导、社区参与的机制,废物回收要建立从回收、交投、分拣到利用的完整网络。依托街道,2005年废旧物资回收系统要覆盖全区,基本形成废电池的回收体系,扶持建设和改造一批综合性废旧物资回收商,推进废旧物资再利用。(主要责任部门:区商委、区环卫局、各街道)
(5)推进医院临床废物、放射性废物的统一收集、运输和集中安全处置。(主要责任部门:区环保局)
继续加强建筑渣土管理。到2005年,区内不允许设置建筑渣土中转点。(主要责任部门:区市容市政委)
(七)绿化建设
1.行动目标
根据“南留北改”的区域发展战略,要突出绿化建设的“形、质、量”,巩固“小、高、巧”的绿化特色。到2005年,基本建成以“五绿” ,即绿肺、绿带、绿片、绿群、绿景为特征的绿化格局。新增大型公共绿地面积6万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达到 15 %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0.9平方米,新增屋顶绿化5万平方米;大幅度改善城区绿化景观,初步形成“花园城区”面貌。
2.主要措施(主要责任部门:区绿化局)
(1)继续建设一批大型公共绿地,总量约6万平方米,在全区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型公共绿地布局。
实施4块大型公共绿地建设,即72号地块新建公园3.2万平方米,融绿化、生态、历史、人文于一体,形成我区又一标志性景观;“东八块”集中绿地(一期)0.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泰兴路康定路W地块河滨绿地1.8万平方米,使之成为静安区生态居住标志性的滨河景观公园;良友饭店绿地7000平方米。大型绿地建设注重提高生物种植的多样性。
(2)发展绿化景观道路建设,建立全区绿化景观道路网。
基本形成五横(南京西路、北京西路、延安路、新闸路、昌平路)、四纵(成都北路、江宁路、常德路、武宁南路-华山路)绿化景观道路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除了继续发展透墙、垂直、窗阳台等特色绿化外,要更多地发展多排、复排行道树道路和四季有花的花街路段特色景观建设。昌平路10米宽人行道和武宁南路8米宽人行道以及北京西路、新闸路、江宁路沿线开发地块,通过规划绿线控制,做好绿化景观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