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推进了生态池塘改造工作。累计完成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改造面积12.54万亩、年作年修面积12.92万亩,分别完成计划数的149.2%和280.8%,超额完成了建设改造任务。其中申报省、市级示范项目174个,面积达到9.56余万亩,均已通过竣工验收,完善了基础设施,规范了养殖生产,为提升我市渔业生产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4、培植了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努力培植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吸收工商资本投资渔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渔)户”等模式,我市已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新格局,延伸了产、加、销产业链,既提高了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又提高了水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渔业生产向深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30家上规模的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其中萧山南美白对虾加工企业9家,加工率已达到60%以上。
5、引导了休闲渔业健康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十一五”期间,我市休闲渔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集养殖、垂钓、游乐、观赏、餐饮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上规模、上档次休闲渔业基地280多家(其中省级挂牌达37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2010年接待游客250多万人次,产出达3亿余元。休闲渔业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能产生较大效益,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日渐成为我市渔业产业结构立体调整的一个新亮点。
6、拓展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建市场,创名牌,以及参加各种形式的产品展销、推介会,提升了我市水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极大地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目前我市已建成以余杭区勾庄水产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县(市)水产品交易市场为中心,以上海等大城市市场为依托,以水产品营销大户为纽带的水产品市场网络体系。2010年市场交易量达32.5万吨,交易额达34.9亿元。此外,我市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形成了以南美白对虾、甲鱼、鮰鱼、罗非鱼、鲟鳇鱼子酱等一批出口拳头产品,出口贸易额达5900万美元。
--提升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启动了产品质量追溯试点,在余杭区、萧山区、西湖区、桐庐县等无公害水产养殖生产基地中,选择确定6家水产养殖企业为市级示范点,开展以甲鱼为主的可追溯试点管理工作。推广了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全市已建成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示范面积7.4万亩,已推广仿生态甲鱼健康养殖、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黑鱼与常规鱼混养、青虾与珍珠蚌混养、莲田养鱼、斑点叉尾鮰网箱健康养殖等十多种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推进了标准化水产养殖生产,制订并发布了省、市和区、县(市)三级渔业生产技术地方标准(规范、规程)近50项,并组织实施标准化水产养殖生产的示范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