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增强蔬菜应急供应能力。一是建立生产储备制度。以速生叶菜为重点,建立健全政府和主体相结合的蔬菜储备制度,按照重点保障供应杭州主城区的要求,落实“藏菜于棚”计划。二是建立叶菜种子储备制度,年储备4000公斤速生叶菜种子,确保灾期、淡季市级叶菜生产功能区应急生产的种子需求。三是建立应急生产和上市机制。对于确定的蔬菜基地,由市“菜篮子”办公室与建设主体签订责任书,明确基地生产应急上市和落实淡季、灾后生产计划的义务。在蔬菜供应紧张时,首先满足供应杭州本地市场,在灾期和淡季应迅速组织应急生产和上市。四是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和补偿机制。建立蔬菜基地应急上市、灾后救济、淡旺季价格调剂机制,稳定市场价格。
(三)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切实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建立蔬菜农药市场准入制度,开展农药成分测试分析,实现农药市场有效监管,确保农药源头可控。深入贯彻实施《
杭州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建立蔬菜生产大户档案信息库,实现大户信息动态监管。依法推进田间档案记载工作,实现主要蔬菜基地(合作社)农残检测室全覆盖,推进蔬菜上市前产地自检工作。二是加强蔬菜病虫测报,加快新型替代药剂筛选和推广应用。重点推广防虫网覆盖栽培、色板粘虫、性诱捕器诱杀等物理防治技术,增加生物农药施用比例,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商品有机肥补贴力度,扩大商品有机肥施用比例,切实提高蔬菜基地土壤肥力水平,实现基地可持续发展。三是全面推行蔬菜质量安全追溯制度,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销地有准入、产品有标识、质量可追溯”的产销衔接配套机制,建立“信息可得、身份可查、风险可控”的全方位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四)加强科技支撑力度,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经济效益。 “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粗放型生产方式,通过应用省工节本的生产机械和生产技术,大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用工,增加经济效益。扩大小型植保耕作机械和冷库的应用范围,鼓励蔬菜基地建立产地交易场所和采后分级包装场地,重点推广蔬菜增温补光、网膜覆盖、嫁接育苗、穴盘育苗、土壤消毒、剪枝复壮等省工节本生产技术,进一步扩大蔬菜喷滴灌(山地蔬菜微蓄微灌)应用面积。支持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积极开展蔬菜良种引进与选育工作,在蔬菜基地内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和示范基地。鼓励开展蔬菜茬口模式、应急生产、高效种植等方面的研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步伐。开展蔬菜病虫害防治药剂筛选,对基地土壤肥力指标实行动态监测,保障各基地可持续发展。扶持建设一批以育苗(秧)中心为重点的种子种苗基地,充分发挥现有蔬菜基地的优势,不断拓展提升,带动基地区域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