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为突破口,提升茶叶水果质量安全水平
在巩固“十一五”成效的基础上,全面启动茶叶、水果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进一步健全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检验检测体系,到2015年,质量安全市场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继续实施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使用计划,鼓励使用商品有机肥和专用肥,将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0%,无公害基地面积比重达到95%以上。茶产业要充分利用科技部“茶叶全程质量控制和操作规范”攻关项目成果,全面实施茶叶卫生质量安全标准,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茶厂优化改造,实行清洁化生产,扩大生态型茶叶基地。到2015年,设立茶叶质量可追溯试点25个,面积5万亩,带动面积20万亩,溯及面50%;改造茶叶初制加工厂250家,有机茶颁证面积7万亩,逐步实现茶产业从无公害生产向绿色、有机的升级。水果生产要大力应用水果套袋、杀虫灯等生态技术,到2015年,在全市设立以产业合作社或产业协会为主体的水果全程控制试点基地25个,面积10万亩,带动面积25万亩,溯及面50%;建立由专人负责的技术队伍,严格执行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以每个经营户为单位建立生产档案,并逐步推行水果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
5、以传统品牌的保护发展为切入点,提升杭州经作产业市场地位
杭州经济作物如西湖龙井、径山茶和塘栖枇杷、萧山杜家杨梅等,因其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其品牌的影响力已大大超越了农产品的范畴。“十二五”期间要在巩固前几年传统品牌文化保护弘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保护的力度,以传统历史品牌的特殊地位引领杭州特色产业的发展,放大品牌效应。西湖龙井是杭州作为中国茶都之魂,更大程度地保持其历史原真性是“十二五”的重要工作。一是继续对手工炒茶技师进行考核评级,并创造条件评定西湖龙井手工炒制传承大师;培养青年炒茶工,防止传统工艺后继无人;高标准建设西湖龙井炒茶中心,改善加工环境以符合质量管理要求。二是对西湖龙井群体种进行全方位保护,保护面积达到总面积的75%以上。三是抓好“西湖龙井”证明商标使用的相关管理工作,积极争取“国茶”称号,以捍卫西湖龙井历史品牌的龙头地位。除西湖龙井外,“径山茶”要进一步做好“禅茶”的文章;“鸠坑”茶群体种种质资源保护要深入推进,并开展原产地申报工作。水果传统品牌保护方面,重点是做好3000亩塘栖枇杷、4000亩萧山大青梅、4000亩杜家杨梅核心区的保护提升和霉梨等稀有品种的保护发展工作。
6、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根本途径,提升经作产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提升经济作物产品品质,从以数量取胜转变为以质量取胜。新的时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将由数量竞争全面转到质量竞争上来,经作产业将尤为突出。要通过优良品种选择、先进科技应用、加工技艺控制、生产管理模式转变等多个环节和多种因素的优化集成,提高经作产品品质,从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和提升产业效益。茶叶名茶和大宗茶产值比率保持现有水平,但精品名茶的比率在目前水平上提高20-30个百分点;水果优质果率达到 70 %,精品果率达到40%,果品风味品质有明显提升;蚕茧质量逐步达到全市均衡,可缫5A级以上茧丝的商品茧比重达到80%以上。
--充分利用产业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经济作物产业资源利用包括土地的综合利用和提高原料利用两方面,目前产业资源利用并不充分。前者如桑园、果园土地综合利用率很低,桑园秋蚕结束至春蚕开养闲置近半年的时间未能好好利用;后者如亩桑饲养蚕种张数不同地区高低差距甚至达到2倍多,茶叶不仅夏秋茶多数地区弃采就连春茶青叶也因得不到及时采摘而浪费严重。“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合理布局扩大夏秋蚕饲养量和提高桑叶资源利用率,使亩桑饲养量从目前的1.8张左右提高到2.2张左右,亩桑产值提高20%;通过套种蔬菜等作物,使30%的桑园在闲置期得到利用,亩产值提高20%左右;进一步加大利用桑枝条栽培食用菌的推广力度,30%以上的桑枝能得到利用,每亩为蚕农增收150-200元。茶叶重点是加大夏秋茶的开发力度和提高春茶采收率,要总结点上经验,在全市扩大夏秋名茶(清香型绿茶、红茶等)开发规模,夏秋名茶产值达到名茶总产值的10%以上,进一步扩大夏秋大宗茶和深加工原料茶的开发利用规模;名优茶机械采摘要有所突破,以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力紧张矛盾,提高春茶亩效益。其它如果园套种蔬菜及果园、桑园养鸡、蚕沙利用等立体农业、综合开发模式也要加大研究和推广力度,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