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提升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推广提质增效技术、农业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先进科技在经作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茶叶重点研究适制品种的应用、高产生态栽培技术、优质高效加工技术。在对西湖龙井群体种、鸠坑群体种等种质资源重点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优质无性系良种的应用仍是“十二五”茶叶良种推广的重点,计划每年新发展1.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使无性系良种比例达到40%左右;加强对名牌、品牌茶叶品种的适制性研究,重新确定各个茶类的主栽品种2一3个。加快名茶加工工艺特别是机制名茶技术的改良,深化研究生态茶业应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和加工标准化水平。
“十二五”期间研究开发和引进水果新品种60个进行中试,选出适合本地栽培的良种20个进行推广;建立优质瓜果种子种苗繁育基地7个,面积700亩,主推良种40个,应用面积45万亩;对美丽李、布朗李等地方优势品种进行种质资源保护,保护品种推广面积达1万亩。重点提升和推广水果控量提质综合技术、水果设施栽培技术、水果无公害生产技术、果品产后处理技术。
蚕桑继续加强与中科院、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继续开展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大力推进品种优良化、施肥配方化、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营茧规范化等优质茧生产技术,积极引进节能高效的先进烘茧设备,加快建设“三高”(高单产、高质量、高效益)蚕业。到2015年,全市新桑品种占有率85%以上、优质蚕品种应用比例90%以上,全市方格蔟应用率90%以上,小蚕共育率50%,省力化养蚕80%以上,统一供种率85%以上,优质茧率95%以上,在部分地区建立小蚕专业公司,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
加强农技培训,规划五年市、县两级茶叶培训3万人次,蚕桑培训2万人次,水果培训5万人次,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和基层干部的专业管理水平。
3、以主体培育为着力点,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现代农业的发展已不是一家一户的经营主体可以担当,必须培育有较强发展能力和带动力的新型生产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改变经作产业龙头企业少、散、弱的局面,实现产业主体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方法。“十二五”时期,经作产业要以培育规范运作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为重点,实现优势产业各要素的集聚,使这些组织在整合产业资源、引导科学发展、拓展市场流通、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一是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末,茶产业争取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年销售额5000万元企业达到5家以上,1000万元以上茶企总数实现翻番。提升现有茧丝加工龙头企业,经营规模3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从现在的15家增加到20家以上,销售蚕茧总量在现有水平上提高5-10个百分点。培育具一定规模的水果生产和加工龙头企业5-10 家,带动基地比重达到20%左右。二是规范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在提高合作经营规模的基础上,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制度建设,培育具备现代生产管理和营销理念的农业产业人才,增加产销一体化的复合型农民合作组织比例,提高产业规模效益,提升产品附加值。到“十二五”末,全市经作产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过整合提升和新发展,维持在250-300家,但入社农户要求大幅提高,在各产业的主产区合作组织的覆盖面要求达到75%以上,在省、市级主导(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区和精品(示范)园,覆盖面达到100%,并努力引导农村经济人队伍向产业纵深发展。积极鼓励农民和合作社与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合作、联合,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切实增加农民从加工和流通环节获得的收益。到2015年,全市茶叶、水果订单农户数占总农户数达到50%,蚕桑85%以上,经济作物的产业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