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杭州市农业局关于印发《杭州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6、传统产业保护深入推进

  杭州经济作物特别是茶叶和水果,因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业界拥有特殊地位和声誉。各级政府不断意识到,保护好杭州名茶名果产业的原真性和传统特色,弘扬其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不仅关乎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的延续和传承。因此,“十一五”期间,对传统产业的保护工作受到市、县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对西湖龙井,在2005年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中国茶都”之后,一系列保护工作持续展开:文化茶村相继建成,各具特色的龙井茶村落衬托了西湖龙井优越的生长环境,体现了浓重的历史、文化韵味;除严格执行《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外,2007年市委、市政府将龙井茶园和西湖一起捆绑申遗,将龙井茶的稀世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8年开始,市政府每年立项对西湖龙井茶传统手工炒制技艺进行保护,三年来,通过培训考核,共评定出西湖龙井手工炒制高级技师49名、技师378名,培养出40岁以下炒茶工165名,建成市级西湖龙井手工炒制中心6家,使精湛独特的西湖龙井传统炒制工艺在现代环境下得以传承和发展;2010年开始,市政府对西湖龙井茶群体种种质资源开展保护,以龙井村为核心,向西湖龙井一级、二级保护区辐射,从根本上保持西湖龙井茶的优异特质和历史的原真性。除龙井茶外,全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级良种--鸠坑群体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在其发源地鸠坑乡已实施三年,完成种质资源调查,划定核心保护区块,并制作了鸠坑群体种茶样。素享盛名的历史传统名果塘栖枇杷、杜家杨梅、萧山青梅加强了原产地保护工作,软条白砂、大红袍、萧山大青梅等系列保护品种在全市的栽培面积已达2万余亩。塘栖枇杷新一轮提升发展已列为余杭区农业产业重点扶持发展的三大板块之一,已制定出实施规划,核心保护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萧山杜家杨梅新一轮保护发展也已列上议事日程。

  (三)存在的不足及瓶颈制约

  1、基地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通过几年的建设,我市经济作物基地总体质量有了较大程度提高,但基础设施差、资源利用不足、品种更新慢、生产水平不高的矛盾仍是制约现代经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水果,全市连栋大棚和钢架大棚的应用比例不到水果种植总面积的10%,水果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全市仅有约4000亩山地果园建有取水和灌溉设施,干旱发生时山地果园无水可蓄的情况依然存在;农机具投入不足,2010年全市果园农机化覆盖面积仅16万亩,占全市果园面积的25%,果农劳动强度较大,生产管理水平受到制约。再如茶叶与蚕桑,由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劳动力紧张的制约,桑茶资源的浪费较大,影响了土地产出率。因此,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科技贡献率和管理水平,是当前经济作物增强发展后劲的一大重要内容。

  2、产业生态化尚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市经济作物产业无公害基地认证工作尚未全部完成,有机农业及质量追溯制度才刚刚起步,农业生产环境也有待进一步优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及基地建设在后续管理上还存有漏洞。近几年,我市茶叶、水果在质量监测过程中还有农药超标等问题产品出现,“十二五”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不容忽视。

  3、品牌建设仍需加强。经济作物品牌建设起步较早、成效明显,但目前存在品牌过多、过杂、不强的问题,重商标注册、轻品牌管理的情况普遍存在。西湖龙井、径山茶、塘栖枇杷、杜家杨梅、萧山青梅等虽已取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但真正要使之发扬光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西湖龙井茶证明商标现已注册成功,但后续管理工作需要紧紧跟上。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