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作物产业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龙头企业实力有所增强,产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我市现有茶叶生产企业379家,其中经营规模在千万以上的有22家、市级龙头企业28家。2009年经营茶叶14318吨,经营额27750万元;出口茶叶16875吨,出口额2400万美元。蚕桑已有县级茧丝农业龙头企业4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个,年经营蚕茧1.5万吨,占总销售量的80%。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淳安茧丝绸总公司,在获众多荣誉之后,2009年又荣获省级“十佳”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入选杭州市大企业大集团竞争力百强榜。农业专业合作社自我服务的能力也大为提高,全市已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82家,拥有社员3.3万户,经营规模12.2万亩,年产值4.5亿元,带动农户8万户;有水果专业合作社143家,拥有社员4500人,经营规模18.2万亩,年产值7.7亿元,带动农户1.5万户;此外,建德市随着草莓产业的蓬勃发展培育出了一支拥有3000人的农民经济人队伍,成了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全市有蚕农合作经济组织50个,入社农户4600多户,经营规模3.7万亩,年产值1.3亿元,带动农户1.8万户,合作化水平为全省最高。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合作关系紧密、经营机制健全、对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先进典型。如“浙江省优秀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桐庐钟山蜜梨合作社、建德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的“股份合作”、“二次分红”,富阳矮子合作社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运作模式是我市农业专业合作社制度上的重要创新,他们的成功经验对全市乃至全省都有很强的示范推广作用。
5、产业链条有效拉长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业。杭州经济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加上独特的可观赏性,开发观光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十一五”期间,经济作物观光休闲游发展迅速,对经作产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现有经县级以上命名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300多家,在休闲农庄的经营主题中经济作物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2005年杭州被国内8家权威机构授予“中国茶都”称号,杭州市政府每年举办中国(杭州)国际西湖茶文化博览会、西湖龙井开茶节、茶圣节等茶事活动,不断弘扬品牌文化,提升西湖龙井、径山茶等历史名茶的品牌价值;并连续数年实施西湖龙井茶文化景区整合工程,展现龙井茶与西湖山水及名人、建筑、艺术、文学的有机融合,推动茶观光茶旅游在我市尤其是西湖龙井茶区蓬勃兴起。据不完全统计,杭州城区有各类茶楼1000多家,其中景区农家茶楼就有460余家,从业人数达到1万多,为茶产业增值3亿多元。水果“赏花品果”活动深得当今都市人们的喜爱,到产地观花采果成为不少人闲暇之时的时尚选择,产业功能的拓展有效发掘了水果产业新的增效空间。
二是创新农作制度。改变经济作物因多年生而茬口单一的局面,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蚕桑利用丰富的桑枝资源,种植食用菌,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10年,全市桑枝条利用面积2.3万亩,每亩增收150元,产值达3500万元左右。利用桑园、果园、茶园冬季套种蔬菜、绿肥及养鸡等模式也成为提高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十一五”以来,通过对资源不同形式的循环利用,茶桑果各业累计增加产值超亿元,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