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良种应用上,一方面积极保护和应用传统有性系“龙井”、“鸠坑”等优质茶树种质资源;另一方面加大推广无性系早生良种茶,以提高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全市通过新发展基地和改良老茶园每年增加无性系早生良种茶1.5万亩左右,累计推广9.5万亩。加工技术上,注重保护和传承西湖龙井等传统炒制技艺,并根据现代化生产需求,高标准发展机制名茶等新兴工艺,以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大生产大茶业发展的要求。五年全市累计推广名茶炒茶机3.5万台,机制名优茶的产值比重达到50%。栽培技术上,良种良法配套实施标准化生产,培植优质高产茶园,并采取综合措施加快低产茶园的改良优化,提高茶叶生产的整体效益。科技兴茶使杭州茶产业的效益水平不仅在全省领先,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蚕桑:桑品种新老更替加快,原来的桐乡青、荷叶白、团头荷叶、白和湖桑197等四大良种,已被更为优质高产的农桑、丰田、强桑等品种替代,目前新优品种已占总面积的65%,亩桑产量比老品种提高30%以上;蚕品种除优化菁松×皓月、秋丰×白玉和薪杭×白云等常规品种外,还积极引进强健好养、丝质良好的雄蚕品种,“十一五”期间,全市雄蚕饲养量已达10多万张,推广前景良好。同时,生产技术不断得到创新和普及,如小蚕共育技术进一步扩大,省力化养蚕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十一五”期间,小蚕共育达14万张,省力化养蚕100万张,养蚕方式的由繁及简使原来一人只能养1张蚕种变成现在一人能饲养4-5张,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营茧器具也有了较大改善,原来的草笼蔟、塑料蔟已逐渐被方格蔟替代,2010年方格蔟应用率达73%,应用水平在全省领先。
水果:“十一五”引进红颊草莓、玉冠梨、湖景蜜露鲜桃、甬优一号葡萄、布朗李等水果品种60个进行中试,选出适合本地栽培的良种20个进行推广。主推宫川柑橘、翠冠蜜梨、燕红鲜桃、软条白砂枇杷、东魁杨梅、醉金香葡萄、诸暨长柄樱桃、方柿、布朗李、红颊草莓等30个良种,主要品种推广面积达40万亩。控量提质技术作为“十一五”的主攻方向,在栽培面积最大的柑橘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4万亩,生产效益提升20%以上。此外,专用果袋普及应用,增效幅度达到30%左右;山地节水灌溉及冷库储藏保鲜等实用技术也逐步扩大了应用范围。
3、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
杭州茶叶品牌在经作各业中最为响亮,近年来建设成效显著。各地把实施名茶品牌战略作为茶业发展的方向,以西湖龙井为首,余杭径山茶、淳安千岛玉叶、桐庐雪水云绿、临安天目青顶、建德千岛银针等杭州十大名茶得到蓬勃发展。2010年,杭州市十大名茶产量达到茶叶总产量的66.3%;十大名茶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95.9%。2007年,“贡”牌西湖龙井被农业部和中国名牌推进委员会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2009年,余杭径山茶、淳安千岛玉叶均以其优异的品质和综合发展水平被评为第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西湖龙井因其特殊的地位被浙江省农业厅授予“浙江省特别荣誉名茶-国家礼品茶”的称号;通过对淳安县鸠坑乡“帮扶结对产业提升项目”的实施,恢复开发了历史名茶“鸠坑毛尖”,在2008年“中绿杯”全国名优茶评比314只送评茶样中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而拔得头筹,获金奖第一名殊荣;2010年,西湖龙井作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在联合国馆展出,并在4月中旬携福建“大红袍”茶亮相于上海第十七届国际茶文化节开幕式,接受众贵宾的品尝赏鉴,“从来佳茗似佳人”,两只名茶串起了开幕式晚会的整台节目。水果品牌创建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建德“草莓”节、桐庐“山花”节、富阳“桃花”节、萧山“杨梅”节、余杭和淳安“枇杷”节等以“观花赏果”为主题的农业宣传推介活动方兴未艾,通过对本地水果的宣传推介,我市建德“新安江”、淳安“千农园”、桐庐“桐江”、富阳“鹳山”、临安“天目山”、余杭“娘娘山”等水果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水果在各类评比、展销中取得不俗成绩,共获得省级评比和展销金奖51个。2009年淳安“千农园”牌和建德“松蜜”牌柑橘获浙江省十大品牌柑橘称号,改变了杭州柑桔名声落后的局面。同时,建德获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的“中国草莓之乡”称号,淳安 “大红袍”、“软条白沙”枇杷样品获中国园艺学会授予的全国十大优质枇杷称号。蚕桑通过淳安的龙头带动,杭州蚕业的地位日益提升,尤其是淳安蚕桑的快速高效发展已成为全省蚕桑业的标杆,“千岛湖”品牌茧更是享誉市场,其茧丝质量已连续十多年名列全省前茅,其茧价比一般市场价高出20%左右。杭州本地生产的中高档盆花、鲜切花如绿菌的蝴蝶兰、万辉的百合、锦科的凤梨等在市场上已有一席之地,占几大节日市场的销售份额逐年提高。山茱萸、杭白菊是市场广为知晓的杭州传统名药材;西红花在建德实施规模化生产,成为全国西红花的重要基地之一;名贵中药材铁皮石斛近年来在药材产业中异军突起,胡庆余堂、天目药业等药企依托自身发展的基地生产的“铁皮石斛”在保健品市场已有较高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