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农业局关于印发《杭州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杭州市农业局各区、县(市)农业局,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
《杭州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列入《杭州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目录的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九月五日
杭州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杭州八山半水分半田,经济作物在农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城乡人民生活品质关系密切,对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作用重大。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十二五”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研究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引导产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十二五”经作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作物各产业以转型升级为发展主线,优化基础,改善品质,提升效益,产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为“十二五”迈向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2010年实绩与“十五”末比较
2010年全市茶、桑、果(含果用瓜)种植面积分别达48.4、25、61.2万亩,比“十五”末增长6.4%、8.7%、17.9%;总产量分别为3.05、1.56、77.7万吨,比“十五”末增19.1%、-4.3%、47.7%;总产值分别为18.8、6.1 、19.4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45.7%、32.6%、71.7%。2010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0.78万亩,比“十五”末增25.8%;总产值1.65亿元,比“十五”末增43.5%。201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6.1万亩,比“十五”末增长64.9%;总产量2.3万吨;总产值4.29亿元,比“十五”末增171.5%。经济作物效益的提高和产值的不断增长,为我市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一五”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1、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基地优化改造促进了产业增产增效。作为以多年生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作物,“十一五”期间基地的优化改造是产业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年来,全市茶桑果产业新发展面积分别达到2.9、2、9.3万亩,而改造面积分别为15万亩、12万亩和15万亩左右。对低产低效老茶园主要采取台刈、重修剪等培育措施和改植换种进行优化,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增加到18.5万亩。蚕桑以建立优质茧基地为目标,在发展新基地的同时,对老品种桑园主要采取改植措施,以提高优质桑基地的比重。水果以柑桔“三疏二改”为主要内容的基地改造在全市大面积推进,全市五年改造桔园8万亩,柑橘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优质高效基地的发展。根据《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十一五”的前四年,按规划实施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4年共建茶、桑、果、花卉、中药材示范园区52家,其中茶叶23家、蚕桑12家、水果10家、花卉4家、中药材3家。两轮合计,已建经作园区106家。这些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示范园区,集中连片的核心面积在500亩以上,辐射面积达3000亩以上,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先进科技应用率及生产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突出,对促进全市经济作物产业基地的区域化、规模化、园林化、集约化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