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结合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培育重点优势行业,繁荣城乡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成都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推动文化持续发展和全面繁荣。
2.坚持以体制改革为动力,充分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环境。
3.坚持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以集中集聚和均衡发展相结合,实现文化产业规模效应。
4.坚持文化与科技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5.坚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三)总体思路。在“十一五”发展基础上,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新机遇,以规划为基础,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突出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出版发行等七大行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载体建设。以培育和引进骨干企业为重点,发挥资源整合和引导示范作用,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以品牌企业、品牌园区、品牌产品为重点,构建文化产业品牌体系。以健全发展平台、优化公共服务、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重点,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四)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以上,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着力提升文化要素聚集力、文化产业带动力和文化产品供给力,发挥全省文化产业排头兵、增长极和辐射源作用,把成都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产业聚集区,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以下简称成都东村)和区(市)县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和发展,坚持文态、业态、形态、生态有机结合,以产业链构建与完善、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为导向,提升现有园区、基地的产业承载能力,培育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统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规划建设,遵循集约发展、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强规划在产业集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实施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要素组合得当、投入产出平衡、发展前景好的重大项目,提升产业集聚的综合效益;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为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载体条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搭建投融资、技术研发、产业交流和产品展示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
专栏1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聚集区
|
1. 成都东村
规划范围:西至沙河,北至成渝高速五桂桥段及成洛路,东至绕城高速,南至老成渝路三环路内段及成龙路南侧,涉及成华区、锦江区和龙泉驿区部分区域,总面积约41平方公里。
总体定位: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商业副中心。
发展目标: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特征,将文化产业与城市形态完美结合,融合智能化和低碳环保理念,具有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韵味,充分展示创意设计的“城市中的城市”,建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新城。
发展思路:以创意化、数字化、国际化为导向,率先引入或孵化前瞻型业态,重点发展传媒、影音娱乐、动漫游戏、文博艺术、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等优势领域,努力占据产业高端,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2. 区(市)县文化创意产业区
成都高新区:以文化科技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锦江区:以创意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成华区:以数字音乐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青羊区:以文博旅游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双流县:以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都江堰市:以文博旅游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大邑县:以文博旅游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