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涉及法律知识、法律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社会评价,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五”普法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核心,努力在全省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氛围。
(1)积极打造法治文化教育品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使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将法治文化融入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断丰富开展法治文化活动的载体和形式。鼓励、支持各类文化团体和个人参与法治文化建设,引导法治文化产品的创作和推广,组织开展法制文艺演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产品的需求。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完善城市、乡村公共活动场所法制宣传教育设施,发挥公共文化场所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橱窗等具有地方特色、内容丰富的法治文化宣传基地;依托行政机关、党校、学校、法院、检察院、监狱、反腐倡廉基地、各类教育(服务、活动)中心等,建设一批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类别的法制教育基地,扩大法治文化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的资源优势, 办好法制栏目、专栏(版)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便捷优势,探索通过网络社区、微博平台、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传媒手段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扩大法治文化的受众面。加强服务阵地建设,利用便民服务场所、法律服务热线等,将法制宣传融入法律服务之中。组织开展年度“法治人物”、“法治事件”等评选活动,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法治四川建设不懈奋斗。
(3)深入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发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品牌效应,集中开展以
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利用法律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特别应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流动人员、农村留守人员、弱势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全覆盖。
(4)切实加强普法理论研究。认真研究法制宣传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以课题为载体、以调研为依据,注重理论研究与社会动态相结合,加强理论研究成果的交流和运用,为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促进工作创新发展。
3、继续深化“法律六进”主题活动。突出重点内容,服务科学发展。立足提高公务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深化“法律进机关”活动,不断增强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立足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法律进乡村”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立足培育青少年法律素养和道德情操,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立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法律进企业”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依法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自觉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立足促进法治化管理,深化“法律进单位”活动,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深入推进“法律六进”活动,积极改进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广泛开展法律进社会组织、进院落农户、进集贸市场、进公共场所、进建设工地、进寺观教堂、进网络等活动,根据不同行业和对象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改进法制宣传教育方式,拓展法制宣传教育领域。探索自律机制建设,激发群众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参与动力。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广大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加强长效机制建设,落实责任单位,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工作指标,确保活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