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区域内科普资源,丰富科普工作内涵。以社区为载体,加强科普宣传阵地建设。围绕科普名家系列工作室以及徐光启科普讲坛等品牌项目,创新开展科技节等系列活动。发挥人口基础数据库作用,加强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完善人口综合调控机制。继续实施“新概念家庭计划”,进一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绩效评估,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十五”计划。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徐汇区建设健康城区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年)》。加强灾害事故紧急处置体系建设,提高政府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深化档案管理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家庭档案和企业信用档案建设。编辑出版《徐汇年鉴(2005)》,推进《徐汇区志(1991-2005)》编纂工作。继续加大为台侨人士服务工作力度。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新颁布的《
宗教事务条例》,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深化国防教育,巩固双拥成果。继续做好友好城区交往、对口帮扶等各项工作。
六、全面推进现代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要求,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能力,提高社区行政机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充分调动社会各类组织和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制,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城区。在现有基础上,深入推进湖南街道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试点,并在全区推广。巩固深化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继续推进“五进社区五到家”活动,力争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区示范区”。
优化配置社区公共设施。在全面清理区土地资源、公建配套资源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加快推进社区行政事务办理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点、居委会设施等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整合社区各类公共资源,建立属地化的资源共享运行机制,逐步将区域内科技、教育、文体、卫生等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社区开放,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公共设施投资体系,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
建立健全社区快速回应机制。以社区网格为单位,进一步整合城管、工商、房管、环卫、公安等职能部门优势,突出执法力量的综合性和自主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全覆盖。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建立实有人口、驻区单位、社区市政设施等基础数据库,逐步构建起全面、系统、实时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结合社区流程再造,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明确责任主体,规范操作制度,建立扁平化的社区事务快速处置机制,提高回应速度和办事效能。
构筑居民公众参与度较高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行政事务工作机制,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的政务类服务。以社区服务信息网、社区服务热线、社区服务实体队伍网络为依托,建立方便群众生活的服务平台,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强化居委会自治功能,加快培育民间组织;大力发展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支持和推动社工站的自主运作,建立相应考核评估办法。畅通社区各种群体利益表达的渠道,明确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公众参与制度的内容、程序和规则,增强社区组织和社区群众自我协调矛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