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升卫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居民提供网上预约、网上健康咨询、网上健康档案以及检验检查报告查询等服务,方便患者就医和健康自我管理,减少往返奔波。在医疗机构医生工作站实现重复检验检查、治疗安全警示、用药信息智能提醒,建立影像会诊、医疗咨询等协同医疗服务。以信息化为依托,推进临床路径建设,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等工作,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九、大力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满足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一)推进区域生命科学产业发展。充分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教学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重点开展药物研发和临床医学研究,打造生命科学产业技术研发和医疗服务高地。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
(二)探索院区合作机制。依托区域内中山医院、龙华医院、肿瘤医院、五官科医院、儿科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三级甲等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优势,支持区域内三级医院向高端、特色、精品医学、数字医学方向发展。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鼓励区域内三级医院参与生命科学产业建设,发挥医疗机构的集聚效应和优势,带动区域医疗机构管理和质量的提升,促进本区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
(三)提高多元化办医规模和水平。鼓励具有国际水准和知名度的医疗集团或机构落户徐汇,推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基金会投资的嘉会国际医院建设,确保大陆首家台资独资的禾新医院于2011年开业。开展社会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评审工作,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依法兴办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积极探索医疗旅游、健康管理、高端医疗、中医药保健养生、康复护理服务、整形美容等服务业态发展,满足群众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十、切实解决居民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
(一)进一步方便居民就医。加强区级医院门诊力量配置,增加专家门诊次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365天补液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部分服务站在双休日提供半天全科门诊服务。推广自助挂号排队系统和门诊预约诊疗系统;在二级医院试行“一站式付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完善“先诊疗、后结算”模式,减少病人排队次数和等候时间。提供网上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服务,减少患者就医往返次数。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开具2-4周处方用量。
(二)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建立区医疗行为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是否存在过度医疗行为进行认定,认定结果记入责任医生的执业档案,并与个人职称晋升和执业资格挂钩。各级医疗机构不得采取任何与科室或医生经济创收直接挂钩的分配方式,禁止发生与医药促销有关的不正当医疗行为。规范抗菌药物使用。严禁各级医疗机构出现院内“假出院”等弄虚作假行为。设立违规医疗服务行为联合投诉电话,加大卫生、医保等部门联合执法力度。
(三)规范医保病人自费药品和自费医用材料使用。医院使用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应当事先告知,征得病人或家属的书面同意。医院内使用的所有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应当由医院提供,并进入医院的财务账目。明确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医保住院病人自费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并实行严格考核。定期公示医疗机构自费项目的费用情况,鼓励居民举报医院违规使用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的行为。
(四)改善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服务。合理布局急救站设置,推进急救站标准化建设。强化二级医疗机构急诊部建设,加强急诊人员配备,优化急诊流程,确保核定的留观床位数量,落实首诊负责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室标准化建设,开展院前急救培训和急救演练,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急救能力。充分利用红十字会和社会力量,普及社区居民急救防护技能。
(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行业风尚,促进医务人员廉洁行医。在医疗机构开展“三首”(首句使用礼貌用语、首句使用普通话、实行首诊负责制)、“四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动作轻)、“五个一”(多一点目光交流、多倾听一点、多沟通一点、说得通俗一点、多一点安慰性用语)以及“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积极开展优质护理工程,改进医疗和护理服务,改善医患关系,缓解医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