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开展全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启动第四轮健康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健康城区、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围绕控油、控盐、控体重、平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合理用药和控制抗生素滥用等重点,积极开展“运动与健康”和“膳食与健康”活动,向辖区居民家庭免费发放有关实用健康工具。在居委会继续推广建立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在企事业单位探索和推广职工健康自我管理活动。
二、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强医疗服务能力
(一)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整合区域医疗资源,筹建南部医疗中心,提升南部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完成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完成湖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迁建和基本达标,推进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完成华泾120急救分中心项目建设,在人口导入区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加强短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点加强口腔卫生、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短缺资源的配置和建设。迁建区牙病防治所,建设齿科医院,增强其辐射和服务能力。筹建区精神卫生中心。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医疗服务短缺领域,形成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以龙华医院为龙头、示范中医科为骨干、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点为基础,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支持二、三级医院创建全国示范中医科;积极推进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实施“徐汇区优秀中医人才培养计划”,逐步提升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互动,促进人才交流和技术提升。支持三级医院做大做强,探索组建1-2个区域医疗联合体。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和技术准入,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强化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执业的监督执法。
三、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一)积极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逐步建立起签约家庭与家庭医生之间长期稳定、连续可及的服务关系。不断完善家庭医生支持系统,做实双向转诊和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工作,切实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到2011年底,试点社区家庭签约服务率达到50%,到2012年底,全区家庭签约服务率达到50%。
(二)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完善收支两条线和医保预付制管理。坚持条块结合,完善“联责、联建、联管、联考”的共建机制。建立徐汇区全科医生实训评估中心,根据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社区护士实际需求,分类制定技能培训和评估方案,对基本知识、实用技能和常见病处置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专病现场案例示范教学,在两年内对所有全科医生完成一轮“三基”评估和培训,切实提高全科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三)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考核细则》,完善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相结合,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评估制度。实施社区公共卫生量效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公共卫生经费管理与测算,使经费拨付更科学、更合理,更能调动基层的工作积极性。开展第三方测评,将测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依据之一。
(四)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全国以及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科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规范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网底”作用。力争在两年内创建2家全国示范中心,5家上海市示范中心。
四、贯彻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加强抗菌药物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