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完善人口服务管理制度。率先突破城乡和城市双重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形成“同是中山人”的利益共同体。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实现农村与城市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全面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为农民向市民转型奠定基础;继续完善村级经济组织统一核算,为集体经济走向市场创造条件;稳妥推进“村改居”工程,推动农村向社区转变,实现城乡居民在福利待遇上的同质化。完善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制度,继续把社保、医疗、住房等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纳入积分制管理,努力消除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身份隔阂。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镇区建立党政领导定期听取外来务工人员意见、诉求的制度。继续在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中招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健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协作机制。构建境外人员入境、居留、就业、出境全过程动态服务管理体系。整合人口登记信息,逐步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代码、资源共享的人口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
8.创新社会服务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探索扁平化管理新模式。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拓展镇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功能,规范公共服务的职责任务和工作程序。大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探索建立公民网页,提供个性化、主动式的公共服务。到“十二五”期末,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等事项80%以上实现“一站式”集中办理。
9.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充实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能,充分发挥日常危机预警、统一指挥协调、统筹善后处置等作用。提高应急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协调性,建立扁平高效的应急管理模式。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集中指挥和属地管理、日常办事和应急响应、专业抢险和群众自救互救、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有机结合、整体运作的制度体系。推进应急技术平台建设,健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强化应急物质储备供应体系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狠抓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危机管理,建设应急广播电视网络,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新闻报道制度。加强应急演练,加大专业化应急知识培训和宣传力度,普及应急救援和自我救护知识,提高全民应急自救和互救能力。加强反恐处突专业力量建设和实战演练。完善国防动员机制,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10.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健全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联合监管执法机制。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一票否决”制度,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严格实施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坚持重典治乱,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质量追溯制度,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防范水污染风险,加强水安全应急管理。提高火灾防控水平,加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单位开展事故防范与救助工作,强化社区和公众的应对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