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域卫生发展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与趋势预测
1、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
(1)急慢性传染病仍然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近两年我市部分地区出现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疫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流动人口增多,气候、环境变化加剧,传染病疾病谱也发生着变化,原有的传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出现,不仅给居民健康构成威胁,对社会经济生活也造成影响。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2010年末,我市65岁以上人口71.33万人,占人口比9.6%。进行健康检查人数43.68万人,占61.24%。慢性病建卡人数38.76万人,患病率高达54.34%,其中规范管理人数34.86万人。在慢性病病种中,高血压占68.96%,糖尿病18.71%,重性精神病5.87%。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慢性病的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
(3)意外伤害对居民的健康威胁逐年增大。随着城市基础建设、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因工伤和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逐年增长。2008年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致死率为50.39/10万,病死因结构中占8.54%,排名第5位;2009年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致死率为53.03/10万,占8.93%,排名第4位。因社会转型、激烈竞争给居民造成精神压力而导致的人为伤害也有增加的趋势,近几年因精神障碍致死在病死因疾病谱中排第10位。
(4)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是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在近几年的全省居民病伤死因抽样调查中(麻城市作为全省农村抽样调查点之一),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在死亡病种排序中均是前两名,且几年来在死因构成比例中均近半或过半。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局限,黄冈市至今尚无独立的肿瘤专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的医技力量也不高,相当部分病人上转治疗。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消耗的卫生资源多、且预后差,对居民的健康有重大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卫生问题。
2、卫生资源配置及卫生管理的主要问题
(1)医技水平及服务质量与健康需求不适应。目前我市仅有三级医院1家,三级妇幼保健院1家。重点专科少且特色不明显,专科建设相对落后,医疗技术总体水平和整体素质均有待于提高。
(2)医疗卫生资源过度利用与闲置同时存在。2010年全市医疗机构的平均病床使用率为81.11%,综合医院达99.78%,而卫生院的使用率只有72.7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50%;从县市医院平均病床使用情况分析:红安、英山、黄梅、麻城、武穴五个县市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均超过了100%,但团风仅有64.55%。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利用率偏低,资源过度利用和闲置的情况同时存在,医疗资源和医疗信息的共享率不高。
(3)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市内有卫生、交通、民政、民办、个体等各类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存在着投资主体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不同、多方办医、条块分割的问题,全行业管理的机制尚未建立,严重影响了区域性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4)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承担着全市74.33%农业人口的基本医疗、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但其资产总额8.35亿元仅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资产总额的23.43%,床位数6541张占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的41.70%,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在岗人员16298人,占全市卫生机构在岗职工总数的50.30%。农村基层卫生院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低、服务设施落后,城乡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5)公共卫生工作任重道远。第一,预防保健工作任务繁重。作为农业人口大市,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加,加大了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难度。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将越来越高,虽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已经担当起慢性病管理和监测的任务,但人员业务素质、病人管理知识和技术水平与实际需要尚有很大差距。从防治层面上看,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及综合防治的负担将变得越来越重。第二,卫生监督执法力量不足。全市卫生执法人员编制偏少,按《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规范》要求,应按0.9-1.1人/万人的标准定编,我市应配备监督员668-816名,目前我市不足400人;快速监测设备偏少,全市11个卫生监督机构,只有1辆现场快速检测车,监督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第三,公共卫生人员严重不足,导致防治人员比例失衡,也制约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6)急救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全市未设立急救中心(站),市120和紧急救援中心目前挂靠在市中心医院,急救转运能力有限,院前急救能力和现场救治能力还有待提高,整个医疗体系应对突发性灾难的能力还很脆弱。
(7)整体科研实力不强。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拔尖人才不足,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学术带头人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专业人才;医药卫生科技整体实力不强,优势学科不多;科研条件较差,目前还没有一家独立的医学科研机构。
(8)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医改和卫生事业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市部分综合医院已完成了HIS系统的建设;各级卫生行政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也在有效地运行或筹建中,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信息资源没有有效整合和共享,专业人才短缺。
3、医疗需求结构分析
(1)卫生服务需求呈现层次化、多样化趋势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及健康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医疗保障制度的广覆盖,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且因居民个人经济条件的不同、健康意识的不同,卫生服务需求将呈现多层次性和多样化局面。
(2)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显著增加
黄冈是个农业人口大市,每年外出打工人数很多,另一方面旅游事业方兴未艾,导致每年流动人口数量逐年上升;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市对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量将显著增加,公共卫生工作任重而道远。
(3)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服务模式提出新要求
2010年末,我市65岁以上人口71.33万人,占人口比9.6%。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激增的老年人口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卫生服务模式,发展康复疗养、养老养生服务机构,促进康复疗养业、休闲养生业、养老保健业的关联发展。
4、区域卫生发展面临的机遇
医改工作持续深入地推进为全市区域卫生规划描绘了美好前景,同时我市十二五区域卫生规划与发展还面临着“一区一圈一带”的政策机遇,即黄冈市属于大别山试验区、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的组成成员,在卫生发展上要力争得到相关上级部门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和倾斜。卫生部门也将强化责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增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使全市区域卫生事业得到协调、科学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全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医药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先导,以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执法体系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安全的药品供应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与运行及保障机制,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
(二)规划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