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工作体系,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格局。加强思想道德、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重视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
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挖掘学科德育内涵,加强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突出实践体验,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喜闻乐见、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德育内化。积极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建好海淀德育之窗,建设德育主题论坛和校园网站工作室,充分发挥“数字德育”的育人功能。
以社会大课堂建设为载体,统筹海淀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营造全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环境。加强以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团干部为重点的德育队伍建设。
开展德育规范化建设,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推进德育特色学校建设,引导学校结合实际,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体系。
重视工读教育,改善工读学校办学条件,深化工读课程改革,不断提升工读教育水平。
21.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有序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形成具有海淀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实验教材审查机制,健全学生选课、学分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健全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水平评价制度,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制度,完善地方课程报审与备案制度。
鼓励教师主动开发课程教学资源,鼓励中小学与职业高中、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提供资源支撑。
深入开展坚持能力为重,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完善区校两级“双向立体互动”的教研模式,建立以校为本、校际联合、网络支持、研训一体的校本教研保障机制。
2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健康第一,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坚持和完善1+X体育模式,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加大学生食堂建设力度,实现80%的中小学生在学校食堂用餐;改善学生体检条件,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提升心理咨询教师专业素质。加强美育,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推进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进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以海淀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为龙头,带动全区各学校广泛开展体育、艺术、科技活动,继续加大对学校体育、艺术、科技社团的支持力度。重视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推进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区各项工作。建成海淀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加快教学辅助中心建设。加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教学,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汉字书写水平。
23.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切实减少课堂教学低效现象,提高教学有效性。控制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小学生减负工作率先取得明显进展。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报告制度。规范社会教育机构办学行为。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合理安排子女的课余生活,尊重子女有益的兴趣爱好,保障子女的休息时间,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
(八)积极引导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