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改革创新的发展意识和争创一流的领先意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领先发展、科学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海淀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和谐幸福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保障。
三、基本原则
优先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促进均衡。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积极扶持困难群体,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特点的优质教育,努力为居民提供方便多样的终身学习服务。
育人为本。尊重和关心每个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主动、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创新。坚持解放思想,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求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教育发展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海淀教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提高质量。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实践中,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优势和特色,创办更多名校、涌现更多名师、培育更多英才。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在全市和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区,教育整体质量、教学基础设施、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全国一流,北部地区教育质量达到南部地区平均水平,创办国内领先、世界水平的海淀教育。
教育普及水平更加领先。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3至6岁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7%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以上,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比例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75%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以上,户籍人口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50%以上。
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市级示范幼儿园达到20所以上,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达到40所以上,市区级高中示范校达到20所以上,建成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10所示范性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各级各类特色校达到40所以上,70%以上的小学生在素质教育优质校就读,60%以上的中学生在示范校就读。
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教育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教学设施达到全国一流,完成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40%的中小学教室实现多媒体设备升级改造,20%的中小学基本建成数字校园,教师研修网、终身学习网等覆盖全区、便利师生和市民学习的教育网络平台不断完善。
教育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实验取得明显成果,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教育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开展。
五、重点工作
(一)大力发展公办为主的学前教育
1.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办园,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新建40所幼儿园,加大对现有幼儿园的改扩建力度,全区3至6岁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7%以上。健全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市区级社区早期教育示范基地,为0至3岁婴幼儿教育提供多元、专业的服务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