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强滨海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系统监控与评价
针对滨海新区快速发展导致的林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变化,建设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定位监测研究体系,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北大港湿地、官港森林公园等地建设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站,构建遥感与地面生态监测相结合的监测系统和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反映滨海新区乃至全市生态质量改善的过程,记录与评估新区生态质量的演变,针对问题提出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对策措施。
(六)生态产业建设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加快培育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工艺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等新技术、新措施,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结合农村工业发展布局与结构优化调整,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生态种养模式,促进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
2.延伸生态产业链,构建产业循环经济体系
围绕滨海新区现状与规划重点产业,在企业内、企业间及区域间建立不同层次的生态产业链,着重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等行业,优化完善生态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循环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发挥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等国家级示范试点的导向作用,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工程,以试点单位带动全区生态工业的发展,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促进新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3.推进产业集聚区生态发展,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
结合滨海新区产业优势,推进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空港经济区、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等产业集聚区生态发展,打造以循环经济为特征、产业集聚度高、生态效应明显的示范区,即高端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临港型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临空型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冶金行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七)生态人居建设
1.构建安全、便利、舒适的人居环境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规模和空间分布,将非建设用地纳入规划管理。划定城区、镇区、村庄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联动,严保耕地规模和生态网络。以建设开放文明、环境优美的生态型新城区为目标,加强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生态连通性,以实施生态城区系列创建工程为载体,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建立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
2.打造节能、生态、绿色的生态型新城区
加快景观建设,均衡绿地系统布局。合理规划和建设精品广场、植物公园、街景绿地、屋顶绿地和社区游园,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绿化体系。围绕大型公园绿地和风景区,建设临绿地、临公园的“亲绿生态住区”。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人。
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工作,推广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大水资源重复利用,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推动城市建筑向智能舒适、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系统。依托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开发建设,开展节能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分类回收等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节能、生态、绿色的生态城市示范区。
3.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绿色交通体系
本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服务高效、出行便捷的原则,建设绿色交通网络,创建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建立生态化交通结构,优先建设优质公交系统,形成以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多层次客运交通服务体系。到2015年,核心区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25%。
(八)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1.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及预警体系
科学调整、完善大气、饮用水、地表水、噪声自动监测点位,建设滨海新区环境预警中心;建立生态环境定位监测站,构建遥感与地面生态监测相结合的监测系统和信息发布平台;构建覆盖全区重点污染源的自动监控网络;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动车动态监管网络;构建更加完善的污染源人工监测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