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严格执行污染源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制度。2010年万元GDP能耗为0.65吨标煤,较2005年有所降低,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均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总量削减任务。
7.环境监管能力有所提升
全面推进环保系统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完善了以人工监测为主、自动监测为辅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全部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的建设、安装、联网任务;现场及应急监测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具备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监测能力。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仍较大
“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滨海新区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逐步扩大,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滨海新区工业及重工业比重均相对较高,石油开采加工、化工等高耗水、高耗能的行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调整与循环经济建设的任务较重。
2.环境质量压力较大
水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现有地表河流水质污染较重,仍以劣V类水体为主,氨氮超标问题突出;景观水体水质和农业用水水质污染有所加重,缺乏灌溉用水;入境水质污染较为严重,河道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化;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无机氮是主要污染因子。
大气环境复合型污染问题显现。煤烟型污染特征明显,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燃煤仍是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脱氮尚未全面开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上升,二氧化氮污染压力增大,防控问题亟待加强;光化学二次污染问题有所显现,灰霾天气颗粒物细粒子等区域复合型污染问题将成为滨海新区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的新型问题;随着石化等行业的大力发展,环境风险压力加大;保持滨海新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仍将面临其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耗增加的重大压力。
生态环境质量压力较大。淡水资源短缺,生态用水难以保证,局部有地下水超采现象,地面沉降的趋势尚未遏制;地下水浅层为苦咸水,深层含氟量较高,部分地区面临土质退化、盐渍化的威胁。重工业的发展导致滩涂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岸线资源逐步减少,植被结构发生变化,生物量减少,部分鱼类产卵场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退化、恶化的趋势依然存在。
3.环保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及管理体制尚不完善,部分地区尚未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厂,中小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差距较大;现有部分污水处理厂受污水管网不完善的制约,污水收集率较低,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低,布局及处理规模不甚合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建立;再生水生产设施建设滞后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并存,配套政策、管理、技术体系仍不完善,电厂等工业用水大户再生水利用比例较低。
固体废物处置设施能力不足。随着滨海新区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危险废物产生量较大行业的跨越式发展,现有工业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凸显不足,同时现有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距离较远,增加运输风险;生活垃圾处理工艺落后,填埋场渗滤液有超标现象;污水厂剩余污泥处置问题尚未得到妥善处理,堆存引发安全隐患。
4.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仍将长期存在,煤炭消耗量增长幅度较大,随着滨海新区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临港经济区和南港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对能源消费的需求大大提高,给滨海新区节能减排带来更大的压力,节能减排任务紧迫且艰巨。
5.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尚需加强
环境预警监测、污染源减排监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完善,环境保护野外综合观测台站尚属空白。环境应急管理相对薄弱,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亟待建设。环保科技及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服务于环境管理的环保应用基础及管理研究无法满足需求。
二、十二五时期滨海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指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决策战略部署,围绕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立足特有环境资源优势与约束条件,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依托,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全力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努力使滨海新区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