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滨海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管委会,各委、局,各街镇,各单位:
现将《滨海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日
滨海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进入新阶段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努力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率先推进生态宜居建设的时期,是在带动天津发展、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时期,也是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关键时期,谋划好这个阶段新区环境建设的发展战略、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实现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推动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建设宜居生态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进展
1.水环境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十一五”期间,作为全市水环境专项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新区开展了大沽排污河、北塘排污河等河道以及流经该区域的农用河道的清淤、修坡和沿河绿化治理工作。目前,作为重点的大沽排污河清淤工程已基本完成。随着改造工程的深入进行,泵站、污水处理厂等设施不断完善,排入的污水大部分已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类排放标准。
水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稳定,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水质达标率为100%;10条主要河流中,潮白新河和沧浪渠水质好转,分别达到了Ⅴ类和Ⅳ类水质,蓟运河水质恶化,其它河流水质基本稳定。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逐步加大,塘沽、汉沽、大港、开发区、保税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及再生水厂25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3.36万吨/日,截止到2010年年底,污水处理能力累积达到45.59万吨/日。
2.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进一步严格施工管理,有效防治了扬尘污染。以污染减排为抓手,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严格执行污染源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制度。截止到2010年年底,累计完成包括电力行业和非电力行业在内的共计62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完成了总量控制性指标。
2010年,滨海新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良好水平的天数为307天,占总监测天数(365天)的84.1%,其中,达到一级优水平的天数为41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3.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完成了大港垃圾处理场扩建工程和滨海新区汉沽垃圾处理场新建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滨海新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
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产生量虽然都呈上升趋势,但无害化处理能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10年,滨海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8%,工业危险废物实现了零排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率均达到了100%。
4.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严格执行国家制订的《在用车排放标准》,引进低碳公交,减少噪声排放。组织对建筑施工工地夜查,严格依法查处违法单位。积极开展创建安静居住小区活动,截至2010年,共创建安静居住小区19个。
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声级均呈平稳下降趋势。2010年,滨海新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为52.3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总体评价为“较好”;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总路长为344.14公里,平均车流量较2005年增加152辆/小时,通过采取重点路段禁鸣、超载治理等措施,平均声级较2005年下降1.4分贝。
5.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新进展
实施了三年行动计划,道路交通、水资源、能源、环境整治四大工程有序推进。中新天津生态城起步区建设全面铺开,滨海新区核心区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开展了蓟运河岸带治理及景观改造(中新天津生态城段)、蓟运河故道生态修复、汉沽营城污水库治理等工程,滨海新区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形成生态廊道、生态防护带、生态组团有机结合的生态构架。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现代化的区域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预警体系基本建立。
6.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一定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