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面临难得发展机遇。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经济基础将更加牢固,就业需求将更加旺盛,就业容量将进一步增大;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为促进就业和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重要契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将为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将为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将对健全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十二五”时期同时面临诸多挑战。从经济社会运行的大环境看,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技能劳动者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面临进一步加剧;推进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口老龄化加速并高于全国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达高位,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巨大;经济转型过程中利益关系进一步调整,劳动者利益诉求深刻变化,劳动关系领域进入矛盾凸显期,协调处理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从事业发展自身看,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统筹城乡就业要求,人力资源流动的体制和制度障碍依然存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公平性、适应性、保证可持续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尚不健全;充满生机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尚未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纠纷调处机制还不完善,劳动监察执法亟待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比较薄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并已影响到我省就业社会保障工作的整体推进步伐和实施效果。
第二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要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持以促进实现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为立足点,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工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是:
-服务发展,注重均衡,保障权益。把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统筹城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增强消费预期促进城乡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入手,完善制度体系,促进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和劳动者增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用人活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均衡和谐发展。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群众诉求,统筹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同时把完善体系机制、夯实发展基础、提高综合管理协调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面向长远,远近结合,注重持续。既要充分体现“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要面向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努力促进实现充分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就业局势保持稳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00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总量达到2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754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700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以上,参保人数达到218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6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8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60万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60岁以上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普遍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待遇,并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职工医保达到75%以上。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达到5000万张,覆盖人口约60%。
-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取得进一步突破,基础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99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52万人。引进国(境)外人才的层次和数量能够适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公务员法配套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更加健全,科学分类制度基本形成,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有效建立。军队转业干部得到妥善安置,军转安置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初步形成。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企业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工资指导线和薪酬调查制度进一步完善。
-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各类企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和信访维稳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更加完善,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院实体化基本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以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更加完善,以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为基础的预防预警机制基本建立,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健全,设施设备更加完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服务流程科学规范,服务队伍素质优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专栏2:“十二五”时期主要指标
|
类别
| 指 标
| 2010年
| 2015年
目标
| “十二五”
增加
|
就业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75.4
| 85
| 400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1
| ≤4.5
| -
|
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总数(万人)
| 2245.9
| 2300
| 54.1
|
社会保障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1300.9
| 1754
| 453.1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677.6
| 2700
| 2022.4
|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0
| >93
| >3
|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2063.1
| 2180
| 116.9
|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469.8
| 560
| 90.2
|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583.8
| 680
| 96.2
|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484.2
| 560
| 75.8
|
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比例(%)
| 95.5
| 97
| 1.5
|
社会保障卡发卡张数(万张)
| 112
| 5000
| 4888
|
人才队伍建设
|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239.1
| 299
| 59.9
|
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 236.9
| 252
| --
|
工资和劳动关系
| 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率(%)
| --
| >13
| --
|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97.4
| 90
| --
|
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
| 75
| 80
| 5
|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7
| >90
|
|
注:带“*”指标为省政府“十二五”规划指标;2010年技能劳动者人数不包括中央在川单位,2015年包括中央在川单位,因不可比,“十二五”增加数栏用“--”表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2010年为规模以上企业,2015年目标值为全部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