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进“凝聚力工程”的工作目标是:在坚持“凝聚力工程”原有基本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任务,从增强党自身凝聚力和增强党在全社会凝聚力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履行教育、管理和关怀党员的职责,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服务、团结和组织群众的作用,感召力进一步增强;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担负起了解、联系和整合社会的责任,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探索更具时代特征的“凝聚力工程”新路子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上海党建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根据形势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凝聚力工程”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把总体要求同阶段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把握主要环节,立足解决问题,扎扎实实推进。
(一)拓展“凝聚力工程”的领域。
“凝聚力工程”的本质是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做好凝聚群众的工作是“凝聚力工程”的一项基本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群众的社会分布、构成和利益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一步推进“凝聚力工程”,必须准确把握群众工作的变化趋势,不断延伸工作领域,扩展工作对象,丰富工作内容。
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大量群众转移到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单位人”进一步向“社会人”转变。“凝聚力工程”要从主要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农村中开展,延伸到包括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在内的各个领域,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些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体。要坚持“凝聚力工程”的优良传统,对困难群体格外关注、重点帮助,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同时,要加强对中等收入、高收入等其他社会群体的了解、关心和凝聚,努力使“凝聚力工程”覆盖全社会各个群体,把最广大的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着眼点。进一步推进“凝聚力工程”,要不断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从具体实在的事情做起,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群众在工作、生活、思想、文化、政治、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增强“凝聚力工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