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以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推动竞技体育科学调整和发展
坚持以弘扬奥林匹克和中华体育精神为主旋律发展竞技体育,不唯金牌论,不以竞技比赛成绩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进一步深化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及后备人才培养规律、运动项目制胜规律、备战参赛规律、运动队管理和训练规律的认识,完善符合我省实际和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训练管理体制。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和金牌质量,发挥竞技体育的积极作用,带动各类体育活动开展。
科学调整竞技体育项目结构。综合评估竞技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巩固扩大优势项目,强化潜优势项目,调整一般项目。重点发展国家奥运重点项目和省优势项目,争取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有较明显突破,提高球类等集体项目竞技水平,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广东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项目。转变竞技体育备战方式,实施国家新时期奥运争光计划,走精兵之路,从依靠规模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训练和精细管理,努力提高金牌质量。提高非奥运项目竞技水平。积极探索建立职业体育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职业体育对创新和丰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作用,通过建立高水平的职业体育运动队伍、举办高水平的职业赛事,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本土职业选手,促进竞技体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把体育科技纳入全省科技管理工作,对竞技体育关键技术研发提供专项支持,着力解决竞技体育发展难题。不断提高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推动高科技手段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把学校体育作为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按照“中小学打基础、大学提高水平”的发展思路,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训练网络,鼓励和促进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着力构建支撑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发展群众体育特别是青少年体育中发现和选拔运动人才,探索运动员选拔、培养、引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加强体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协作,共同做好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
六、以实现体育产业综合效益为重点,促进体育产业大发展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体育消费需求,充分发挥体育产业作为幸福导向型产业的积极作用。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的同时,更多依靠市场化、社会化手段繁荣城乡体育市场,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互补充、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多样化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