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
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提高人口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其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优化城市功能区域布局。以将柳州市区建设成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为目标,重点发展汽车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机械、制糖、化工等产业,培育资源占绝对优势的铟制品行业,稳定发展有色金属和建材加工业,同时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汽车、铟制品、蔗糖、化工、有色金属及建材产品的生产基地。此外,要加快城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品味和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建设“生态工业柳州,宜居创业城市”;加强城市生态小区建设。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对城市居民小区进行绿色空间设计。适当提高生物多样性,重视节能设计,推行使用新能源,建立人车分流的生态小区道路系统,搞好垃圾收集,搞好生活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到202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人均11m2以上,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市各县(区)全部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
(五)建设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培育生态文明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硬件建设,提高宣传教育普及率,创建“绿色系列”单位,在各级党校设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课程,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培育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绿色生产观。改善企业环境,改善劳动环境,增加厂区绿树和草坪的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环保技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环保技术创新,建立和健全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在企业最高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环保董事,负责处理环境事务,企业保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环境投入,积极培育、发展企业生态文化,建立企业生态文化的教育与培训机制,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企业要在名称、品牌、标语等上面打上生态标志。确保2020年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达到100%。
(六)建设科学、高效、稳定的能力保障体系
增强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增加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经费占GDP的比重,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孵化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普及及在生态市建设中的宣传、教育作用;优先发展教育。加强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质量,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层次、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加强高等院校建设,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力度;建设生态交通网络系统。建设安全、价廉、便捷、舒适的公交运输系统,基本完成柳州高速公路网建设,初步实现北部地区干线公路网络化;加强医疗和社会服务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