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2年地质灾害发生趋势预测
在总结历年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及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地质背景条件分析,预测我市2012年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总体与常年相当,但较2011年略偏重。诱发因素仍以降雨为主,其次为水库蓄水、采矿、地下空间建设及边坡开挖等人为工程活动。
(一)降雨诱发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据气象部门预测,2012年,我市东南部年降水量为1300―1500毫米,其余为900―120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东南部偏多1―2成,其余偏少1―2成;预计汛期(5―9月),我市总体将呈“前汛涝、后汛旱”的特点;主汛期(6―8月),我市降水量为450―600毫米,与常年同期比较,渝西、主城区和渝东南等地区略偏多,其余偏少1―2成,并将有3―4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可能伴有洪涝;另外,我市大部地区从7月下旬开始有25―30天的一般性伏旱。
结合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测及我市地质灾害发生规律,预计我市2012年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频率总体与正常年持平,但较2011年略偏重。其中,渝东南受降雨影响,全年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将略高于正常年;主汛期渝西、主城区和渝东南等地区要重点防范,暴雨洪涝可能较多诱发地质灾害。汛期仍为全市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其中可能发生强降雨的主汛期(6―8月)为重中之重。同时,各区县(自治县)应加强与气象部门协作,根据短临气象预报,切实加强对局部区域暴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
(二)水库水位变动诱发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重庆各水库水位变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特别是长江三峡工程水库、乌江彭水电站水库、草街水电站水库和中梁水电站水库等,其中三峡工程水库水位变化诱发地质灾害的频率将略高于2011年,其他水库水位变动诱发地质灾害的频率与正常年大体相当。重点防范期为水库水位调节时期;重点防范区域包括受水库水位变动影响的城镇、重点工程分布区及潜在不稳定库岸和崩滑体分布区;重点防范点为已查明的受水库水位变动影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潜在的不稳定岸坡段。
由于今年三峡工程水库水位下降速率由原来的每日按0.6米控制上调至每日按1.2米控制,因此预测三峡工程水库水位变化诱发地质灾害的频率将略高于2011年。其中,三峡工程水库预计2―6月将从175米水位降到145米水位,9―11月蓄水至175米水位,这两个时段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水库水位下调期间。2012年,我市仍以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位调节时期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需重点防范的地区包括长江涪陵区至巫山县受三峡水库水位变动影响的长江干流及支流沿江城镇、移民迁建区、大中型厂矿、重点工程分布区及不稳定库岸和崩滑体分布区,其中万州至巫山段最为重要,长寿至万州段次之。
(三)其他因素诱发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除降雨与水库水位变化外,我市其他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还包括工程建设、采矿及地震等。
预计2012年我市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频率与正常年持平或略高于2011年。随着各类市政、交通及水利项目的开工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交通工程建设的大力推进,工程建设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频率仍然较高。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以不合理切坡失稳及地下开挖诱发的地面塌陷为主;重点防范期为建设工程施工期;重点防范区域包括:大规模城市建设的两江新区和万州区,交通及市政工程建设边坡和地下开挖影响较大的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的奉节、巫山、武隆和彭水等区县(自治县),存在大量未治理边坡的319国道(涪陵至黔江段)、渝巴公路(万州至巫山段)等重要交通干线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