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防震减灾实施办法的通知[失效]


  第十二条 市、县(区)地震部门应当根据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会同建设等有关部门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 地震灾害预防

  第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工程,由地震主管部门审定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防要求的审定实行属地管理,各县(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由各县(区)审定。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主要包括下列建设工程或者场地:

  (一)国家《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的甲类建筑;

  (二)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附近两侧各8公里范围内的新建大中型工程(附表1);

  (三)占地范围较大、跨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型工矿企业和省级以上的新建开发区;

  (四) 对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工程(附表2);

  (五)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规章规定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

  第十四条 负责项目立项审查或者登记备案的部门必须及时将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工程项目书面通知市、县(区)地震部门,由地震部门确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具体要求。

  对应当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其项目建议书和选址工作报告等没有相应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内容的,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五条 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必须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经市(包括市)以上地震安全性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并报市、县(区)地震部门审定。

  第十六条 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抗震设计审查纳入工程建设程序。抗震设计审查应按规定委托专家委员会进行,包括初步设计抗震审查和施工图抗震审查。其程序是:建设单位应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资料(包括工程地质报告、建筑和结构图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资料之日起,初步设计10日内、施工图15日内组织专家评审论证,由专家评审委员会提出抗震审查意见;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依照抗震审查意见修改、完善资料,并将修改结果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审查证书。持有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审查证书的建设单位,方可向有关部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参加招投标。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