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努力提升全民健身科技服务水平
1.加强市县乡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开展全民健身科技服务达标争创活动,推动全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的升级改造,打造全民健身科技服务精品工程,推动全民健身科技服务上档次、上水平;扩大国民体质检测网点,努力向具备条件的城市社区和乡镇延伸。
2.开展“我的体质我知道”体质检测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日常体质测定和体育锻炼达标测试,建立居民体质档案,出具运动处方,通过体质测定和运动能力评估,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服务。
3.加强科学健身知识宣传。建立各级全民健身科技服务网,提高全民健身科技服务信息化水平,定期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大力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
4.整合体育科技资源。充分利用体育科研机构和体育院校的优势资源,加强全民健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群众体育科研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力。
5.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质测定标准。认真实施《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国家残疾人体质测定标准》、《业余
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广泛开展测定、达标活动;建立社会化的激励机制,对符合标准者颁发证书证章,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五)切实加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
1.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进一步加强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各县(市、区)可依托教育培训机构、单项俱乐部等建立县级培训基地,在全市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培训网络;坚持教育培训和发挥作用紧密结合,把热爱健身指导事业、能够利用工作生活条件经常性组织群众开展健身活动、提供健身指导的人群(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文体工作人员、基层健身站点负责人、掌握一定体育技能的热心人等)列为重点对象优先进行培训,提高培训工作社会效益;进一步完善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严格等级管理,不断优化指导员队伍结构;落实培训经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2.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建立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档案;坚持自觉自愿和社会组织引导相结合,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就近就便挂靠健身站点开展健身指导服务,力争做到每个健身站点至少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经常性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建立体育健身指导服务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便利,对业绩优秀、群众评价好的给予表彰奖励,不断激发他们开展健身服务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