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发挥我省高等院校比较集中的优势,积极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在把优秀体育人才吸引到高校的同时,纳入到后备力量培养体系中,实现更高层次的“体教结合”。继续办好省运会高校部比赛,增加省运会高校部比赛项目,充分调动高等院校办优秀运动队的积极性,为运动员的学历教育提供更多机会,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切实解决好运动员的出路问题。
(三)加强科技创新,努力提高科学选材和科学训练水平。
加大科学选材力度。按照“统筹规划,科学筛选,系统保障,精心培育”原则,切实抓好科学选材工作,认真制订各项目、各年龄层次的选材标准,为科学选材提供依据;要定期举办科学选材培训班,提高选材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逐步健全科学选材机构,配备必要的人员、仪器设备和科研经费,建立选材测试制度和办法,建立学生技术、素质、体检、骨龄等资料档案,形成科学选材网络。
提高科学训练水平。要定期安排各项目1-2次优秀后备苗子的集中训练,选派高水平的教练员、专家及科研人员对优秀后备苗子的训练、科研等工作进行指导。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训练单位要参照国家体育总局制订的青少年教学训练大纲的要求,制定贯彻实施大纲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专项运动人才的培养规律进行科学系统训练;要加强市级科研机构建设,逐步建立运动员机能评定、生理和生化检测监控制度和办法,对重点后备苗子实施科学的训练监控,努力提高训练质量,降低淘汰率。
(四)创新竞赛体制,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和导向作用。
改革省运会竞赛办法。省运会以发现、培养和选拔奥运会和全运会重点项目后备人才为主要目的。因此,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省运会赛制,加大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折算金牌数和分数及奥运会、全运会成绩带入省运会的力度;对省队市管优秀运动队采取政策倾斜,调动各市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的积极性。根据项目特点,安排好年度比赛的次数及间隔,使竞赛与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全省青少年各项比赛尽可能安排在下半年进行,延长运动员训练时数,保证业余训练的系统性。
改革省常年比赛竞赛办法。省常年各单项的比赛,尤其是小年龄组比赛,要加入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的测验,以保证系统训练,防止拔苗助长。要采取锦标赛、冠军赛、集训赛等多种形式,加强重点项目的比赛。要继续实行省常年赛纳入省运会计分的办法。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