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体育局关于加快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建设的意见


  --建立5-6个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重点的市级科研机构,提高我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科技含量。

  三、工作意见

  (一)理顺管理体制,调整项目布局,扩大训练规模,完善后备力量培养体系。

  理顺管理体制。成立江苏省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归口管理全省业余训练与竞赛工作。省优秀运动队实行一条龙管理体制,加强运动队伍一、二、三线的衔接。进一步理顺业余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之间的关系,加强管理,促进三者的融合。积极推动重点中小学校与业余体校联办,为参加业余训练的运动员接受教学质量较高的教育创造条件。

  调整项目结构。按照“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结合我省实际,重点发展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举重、击剑、射击、跳水等7个优势项目和田径、游泳、篮球、排球等4个基础母项(为优先发展的一类重点项目),放在业余训练优先发展的位置,确保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并拓宽向其它项目的输送面;大力发展自行车、赛艇、柔道、艺术体操、花游、女足等有望在全运会上争金夺牌的项目(为优先发展的第二类重点项目);积极培育潜优势项目,特别注重扶持和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项目。

  扩大训练规模。积极做好各项目、各层次之间年龄和水平的衔接,保证业余训练规模适应江苏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需要。各省辖市业余训练的项目设置原则上不少于20个,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3-5个奥运重点拳头项目。各县、市、区业余训练的项目设置原则上不少于5个,在此基础上形成1-2个奥运重点拳头项目。

  完善后备力量培养体系。继续巩固现有省体校、市体育运动学校、县业余体校三级训练体系,优化省级-市级-县(市、区)级业余训练梯次结构。同时,将体育传统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纳入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参加业余训练的人数,从中挖掘、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要加强各级训练体系之间的衔接和交流,积极向国家青年队、国家少年队输送优秀人才。努力提高业余训练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提倡多种形式培养后备力量,拓宽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构建一个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二)坚持体教结合,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体教结合之路。遵循“坚持体教结合,把握训练方向,重在打好基础,提高输送质量”的工作方针,积极与教育部门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教学管理、训练管理、人才培养、资源利用等各方面全面协作,做到义务共尽、利益共享、优势互补。要扩大南京体院、省高职院的招生规模,面向省体校和各市体育运动学校招生,保证运动队进出渠道畅通;要调整原有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模式,努力实现学历层次的升格。县级业余训练要认真贯彻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把业余体校列入九年义务教育序列,改革独家办业余体校的体制,充分利用教育优势,使培养后备力量成为体育、教育部门的共同责任。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宏观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要完善业余运动员升学优惠政策,加强业余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