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强化继续教育和培训。制订全省各类体育人才培训计划,多层次、多渠道地广泛开展人才培训,每年不少于1000人次。加强优秀运动员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竞争力。重视教练员的在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执教能力。支持和鼓励中青年人才在职接受更高学历的教育,有计划地推荐综合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参加外语、管理、经济、法律和体育等相关专业的学习与培训。通过公开报名、公平竞争、择优选拔的方式,每年选送一批特别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出国(境)培训或进修。
(九)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认真做好省“333”工程重点培养对象和国家、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候选人的推荐工作,努力争取和扩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增强科技人才的服务意识,加大体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训科医一体化。培养体育人才的科技意识,鼓励体育人才独立承担或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建立省级体育课题结题报告会制度,开办“江苏体育科研教育网”,促进体育人才的学术交流。鼓励体育人才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支持高层次体育人才参与国际学术研讨。提高科技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十)拓宽人才实践锻炼的渠道。加快人才使用的年轻化步伐。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和职务聘任制度,设置单位、部门领导的助理岗位,支持年轻教练员独立带队伍,鼓励年轻体育人才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形成有利于青年人才平等竞争、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机制。增强体育人才的职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岗位交流,建立定期轮岗制度。选拔推荐年轻体育人才到上级部门或相关单位挂职学习,安排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的体育人才到基层和艰苦地方锻炼。
四、全方位开发体育人才资源
(十一)明确引进人才工作的重点。制定高层次体育人才引进计划,加强对紧缺人才引进工作的预测和规划,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把人才引进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着眼于提高体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突出引进一批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营养学、生理学、心理学和体育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体育科技创新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着眼于做大做强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重点引进一批掌握训练竞赛规律、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运动员、教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