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举办高水平体育竞赛为重点,建设沿江体育特色城市聚集带。发挥沿江城市体育设施的优势,举办国际、国内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体育竞赛,逐步形成传统品牌赛事,进一步吸引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创建田径之乡、围棋之乡、排球城市、桥牌之乡、武术之乡以及篮球城市、乒乓重点城市、足球重点城市等,到2010年,再建4-5个特色体育城市。
(四)以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和全民健身服务业为重点,形成沿江体育产业链。体育产业作为绿色的朝阳产业,符合沿江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信息咨询业、体育培训服务业和体育彩票业等体育产业,积极吸纳国际体育用品制造业向沿江转移,形成沿江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地,使体育产业成为沿江地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01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1%。
(五)以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为重点。建设沿江全民健身示范区。继续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建设全民健身体系“八个一工程”。坚持青少年体育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建好群众身边场地、健全群众体育组织,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形成组织网络健全、服务优质、参与人群广泛、活动经常而有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四、继续落实和强化建设体育强省的各项措施。
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苏发[2002]11号)对新时期体育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建设沿江体育带是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建设沿江体育带要继续抓紧落实建设体育强省的各项措施。
(一)抓住承办十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的契机,推进沿江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承办十运会是省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强大动力,沿江地区要发挥经济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步伐,积极承办十运会单项比赛;要发挥大型赛事的多元功能,提高办赛水平和综合效益;要加强优秀运动队的建设,全力备战十运会,努力提高竞技运动成绩,为完成十运会参赛任务作贡献,力争有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参加2004年、2008年奥运会。要以承办十运会为契机,促进沿江地区群众体育大普及,全民健身活动大开展,国民健康素质大提高。
(二)加大体育改革和创新的力度,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沿江体育带建设始终。要创新观念,树立经营体育的理念,把设施建设、体育竞赛、体育消费和体育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综合效益;要创新机制,依靠市场机制,积极利用外资,引进民资,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建设新机制;要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条块分割,以有实力、有特色的体育经营主体为龙头,组建体育经营集团,形成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