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沿江体育带,是促进区域体育共同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实施区域体育共同发展战略是江苏体育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建设沿江体育带,将充分发挥沿江两岸城市体育的集聚辐射功能,加大南北联动的力度,进一步优化体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区域体育共同发展,增强沿江地区体育的整体竞争力。
(四)建设沿江体育带,是打造江苏体育新品牌的重要载体。树立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的品牌形象,是做大做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重要措施。建设沿江体育带是“环太湖体育圈”的发展和延续,是打造江苏体育新品牌的重要载体,对于寻求建设体育强省的突破口,找准推进体育现代化的切入点,提高地区体育知名度,推进江苏体育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设沿江体育带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沿江体育带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目标,适应新一轮沿江大开发战略,按照建设小康体育和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要求,抢抓承办十运会和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机遇,依靠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切实提高沿江体育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加快苏南、苏中体育一体化进程,抓紧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全面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大力活跃体育赛事,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积极推进体育强省建设,为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的贡献。
(二)沿江体育带建设的总目标。全面提升沿江地区体育设施、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把沿江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体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体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10年,沿江北岸地区建设小康体育指标的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南岸地区体育现代化指标的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体育和体育现代化的示范区。围绕省委、省政府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加快推进小康体育和体育现代化,使沿江地区体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相协调。探索中国区域小康体育、体育现代化发展的模式和规律,使沿江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体育和体育现代化。
--建设体育强省的先行区。围绕建设体育强省的目标,继续实施群众体育优先发展战略、竞技体育加快发展战略、科教兴体和人才强体战略、区域体育共同发展战略,到2005年,使沿江地区达到或超过体育强省的主要目标,带动全省体育事业实现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