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点打造我市旅游发展从中转地到目的地。
以特色文化为基础,引领民俗旅游的开发利用。积极扶持“二人转之乡”、“琵琶之乡”、“农民画之乡”、“梅花鹿之乡”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建设。以金琵琶文化产业园为基础,建设好显顺琵琶学校扩建项目,加强与国家孔子学院的沟通联系,实施显顺琵琶学校开设“中华国乐”连锁培训项目。开发历史民俗资源。建设寒葱顶盛京围场项目,恢复狩猎文化,建立国际狩猎体验区。以满族风情文化为基础,建设扎兰芬围满族民俗文化园。建设完善东丰农民画馆和东辽剪纸艺术馆,发展鹿文化。
以红色旅游二期名录项目为核心,带动整体红色旅游文化开发。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恢复建设日军辽源高级战俘营旧址,建设完善解方将军纪念馆、陈树棠烈士纪念馆,改造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
以“三馆”和科技馆建设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公益性文化基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活动设施网络,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创新开发旅游纪念品为切入点,发展旅游业,提升文化产业资源优势。积极开发鹿产品、袜品、小包装酒、剪纸、农民画、葫芦画、鱼骨画、根雕、泥塑、沙金木雕、人参盆景等特色旅游纪念品。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和收益分配机制,建立旅游综合协调机构,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大力发展综合文化旅游资源,开发10条旅游线路。
4.重大技术攻关:利用自主创新技术,深入开展剪纸、农民画等技术,标准化、产业化的研究与开发。
5.年度计划:
2012年重点实施沙子山大型室内水上娱乐场等5个项目,实现文化旅游收入0.5亿元。
2013年重点实施“三馆”建设等4个项目项目,实现文化旅游收入1亿元。
2014年重点实施显顺琵琶学校开设“中华国乐”连锁培训等3个项目,实现文化旅游收入2亿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辽源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实施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市发展改革委,办公室主任由市发展改革委主要领导担任。为便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旅游文化产业7个推进组。
(二)推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公用技术研发平台,设立博士站。
按照国家和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标准和企业需求,推进企业研发中心认定工作。使企业研发中心充分享受国家和省的相关扶持政策,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鹿产品公用技术研发平台。发展鹿产品及鹿文化,在东丰县梅花鹿产业园区与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共同建立梅花鹿平台,提高吉林东丰鹿乡在国际、国内知名度,加大开发鹿产品的力度,依托研发平台重点研发鹿产品的高端系列产品。完善提升东北袜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以“平台+服务”为运行模式,全力打造世界最大的棉袜生产加工园区,使袜业成为我市的标志性产业。建立铝业松散联盟,协调铝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