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骨干学校建设,到2012年,50%的县级市职教中心校率先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其他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建成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所有三星级以上职业学校都建有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所有三星级以上职业学校均建成省级课程改革实验点或实验学校,重点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到2015年,把苏州国际教育园基本建成为全国一流的示范性职业教育园区,建成3所以上全国一流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加大技师学院和技工学校建设力度,支持高等院校、职业技工院校、科研机构与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多个专项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面向所有劳动者提供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促进工程。制定《苏州市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建立苏州市职业教育联合会,搭建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院校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平台。建立20个面向全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服务业的职业教育集团,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创业教育深化工程。建立共享型的苏州市学生创业中心,2012年所有职业院校均建有学生创业基地和项目。2015年建成一批省级学生创业基地,形成具有苏州特色、融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和创业服务于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98%以上,创业实践率达到20%左右。
--专业结构调整工程。围绕“三区三城”的总体定位,根据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积极开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融贸易、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环保科技和新能源等新兴专业,实现学校专业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
--优秀专业教师培养工程。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教师。在全市大中企业中,建立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培养和引进10名苏州市职业教育领军人才,20名优秀实训基地负责人,30名优秀专业负责人,40名优秀课程改革负责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以上。
(三)高等教育优质创新。
1.主要目标。
支持在苏高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最高水平、办成品牌特色。积极支持苏州大学等高校创新发展,切实做好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的省市共建工作。积极支持在苏高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积极推进苏州市职业大学升本工作,积极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创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建成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校群体。
2.主要举措。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工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在苏高校探索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设一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推进在苏高校区域教学、实训联合体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健全在苏高校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要充分发挥在苏高校在创新型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在苏高校科研成果在地方孵化,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在苏高校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院(所)、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大学科技园等科研生产联合体。努力将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打造成科技新硅谷、人才新高地、创业首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