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全市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教育发展相比,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1)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够适应,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互动发展水平有待提高;(2)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尚不平衡,“入园难”、“择校热”等现象没有根本性消除;(3)素质教育有待深化,不遵循教育规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现象没有根本性消除;(4)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名教师、名校长偏少,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5)教育管理制度创新力度不够,学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能力有待加强。
二、“十二五”时期全市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为全面建成“三区三城”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教育先行,率先发展。各级各部门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坚持解放思想,深化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管理机制、教育投入方式和教育评价制度。促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对国际先进水平的追赶与超越。
--坚持促进公平,协调发展。围绕促进教育公平,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使苏州教育在结构上科学合理,规模上相互适应,质量上相互支撑。
--坚持育人为本,内涵发展。坚持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放在突出位置,推进教育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从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跨越,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本世纪初平均水平。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普遍开展,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区域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更加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元,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持续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力位居发达地区同类城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