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把连片特困地区、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村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完善落实扶贫政策,实行分类扶持措施,更加注重扶贫政策措施到村入户。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与推进“四化两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强引导,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现脱贫致富。
---改革开放,创新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深化关键环节的改革,尊重经济规律,运用市场办法优化贫困地区资源要素配置,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探索开放式扶贫新途径。
三、目标任务
6. 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贫困地区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增幅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7. 主要任务
---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到2015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有较大改善,户均有效灌溉面积达1亩以上,保障人均基本口粮田。到2020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高。
---特色优势产业。到2015年,力争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3个主导产业,建好一个特色产业园区;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基地;每个扶贫对象户有1个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
---饮水安全。到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实现所有乡镇通自来水,行政村通自来水覆盖率达80%以上。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生产生活用电。到2015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基本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生产生活用电有更大改善。
---交通。到2015年,贫困地区40%的国省干线公路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大幅提高。到2020年,全省贫困地区村道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实现95%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班车。
---农村危房改造。到2015年,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25万户左右。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的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教育。到2015年,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55%左右;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全面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左右;每个市州办好一所高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到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70%左右,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
---医疗卫生。到2015年,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标准化水平,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房屋和设备配套建设,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1所村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门诊统筹全覆盖基本实现;逐步提高儿童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
---公共文化。到2015年,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每个县拥有1个数字电影院,每个行政村每月免费放映1场数字电影;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到2020年,健全完善农村文化和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形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廉政文化建设互促共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