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邮政服务设施,到2015年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通邮”。(市邮政局牵头)
(6)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重点抓好示范点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培育,打造一村一品。实施万元增收工程。(市农业局牵头)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市农业局、粮食局、财政局、物价局负责)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就读。加强就业信息指导,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市教育局、人社局负责)
加大强农惠农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扶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市财政局、人社局、民政局、扶贫办负责)
2.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1)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按“雁行阵势”优先发展再生资源产业集群,着力发展陶瓷、不锈钢制品、医药、食品、光电信息、林产林化、礼品饰品、化工、机械造船、纺织服装与皮革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市工信委、发展改革委、质监局负责)
(2)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为主的生命健康产业、以稀土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生物质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等,鼓励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委、科技局负责)
(3)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重点推进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梧州陶瓷产业园区、梧州工业园区、长洲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梧州工业园区港口工业区等“五园八区”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出口加工区。到2015年,力争工业园区年产值占全部工业生产总值的70%以上。把梧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级产业园区,把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基地。(市工信委、各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4)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大力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和中小企业。
加快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20家,其中超50亿元2家、超100亿元1家。(市工信委、发展改革委、金融办、质监局负责)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新增具有本地特色产业优势的中小企业200家、具有承接产业转移优势的中小企业200家,出口型中小企业10家,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市工信委、发展改革委、招商局、金融办、质监局负责)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进“质量兴梧”,支持特色产品创建广西名牌和广西著名商标,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市质监局、工商局、商务局负责)
3.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优先发展商贸物流业。
加快物流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引进,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规划建设及整合一批功能齐备的综合物流园区和特色专业物流园区(中心),重点建设一批集散能力强、在广西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综合物流园区、商贸物流城、商贸物流专业市场。把梧州市建设成为广西西江经济区域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负责)
培育和壮大一批本地商贸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业集团。打造3个商业圈(即以鸳江丽港为中心的河东老城区商业圈、以火车站站前广场为中心的红岭商业圈及以南广铁路梧州站为中心的苍海商业圈)。建设6条特色街区(珠宝饰品服务街区、科学文化艺术街区、滨江休闲餐饮街区、骑楼民俗文化街区、旅游购物街区、新加坡商贸街区)。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大力建设综合贸易中心、专业市场,加快形成区域性商贸中心。(市商务局牵头)
加强“引银入梧”工作,鼓励和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梧创业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导各类资金参与融资担保机构建设;设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鼓励中小企业互相担保。构建完善保险业务体系。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工具和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力争设立西江银行;争取引入股份制银行2至3家,新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至4家,成立1至2家农村商业银行。(市金融办、梧州银监分局负责)
规范发展法律、会计、评估代理、咨询与调查、职业中介等专业服务机构,培育一批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会展、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等服务企业。引导商务服务企业改革创新。拓展农村商务服务。(市商务局、司法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建设梧州国际人工宝石展示中心等会展设施。(市宝石办、商务局负责)
(2)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整合各县(市)旅游资源,形成“一核四组团”旅游发展格局。将梧州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粤港澳“后花园”。(市旅游局牵头)
(3)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
大力推动信息化、数字城市建设。(市发展改革委、住建委、信息中心、各通信运营商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