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统筹协调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
| 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
| 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局、科技局、工信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规划局、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商务局、统计局、人防办、文物局、公安消防支队、安阳供电公司
|
二
|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
|
|
|
1
| 建立产业集群培育机制
| 市发展改革委
| 市工信局、科技局、商务局
|
2
| 推进产业集聚区重大项目建设
| 市发展改革委
| 市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信局、商务局、财政局
|
3
| 承接产业转移,推动项目达产达效
| 市工信局
| 市发展改革委
|
三
| 促进产城互动发展
|
|
|
4
| 推进集聚区与城区联动开发,满足集聚区职工住房需求,加快推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市发展和改革委、国土资源局、财政局
|
四
| 推进招商引资
|
|
|
5
| 大力开展产业集群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 市商务局
| 市工信局、国资委、发展改革委
|
五
| 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
|
|
6
| 道路交通设施
| 市交通局
| 市发展改革委
|
7
| 供电设施
| 安阳供电公司
| 市发展改革委
|
8
| 污水处理、供排水、供热供气设施
|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市发展改革委、环保局
|
9
| 标准厂房
| 市国土资源局
|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10
| 创新平台建设
| 市科技局
| 市发展改革委
|
11
| 市场物流设施
| 市发展改革委
| 市商务局
|
六
| 深入推进要素平台建设
|
|
|
12
| 扩大融资规模
| 市财政局
| 市政府金融办、发展改革委
|
13
| 增强土地保障
| 市国土资源局
|
|
14
| 壮大担保平台实力
| 市工信局
| 市财政局
|
七
|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
|
|
15
| 开展劳动力定向培训,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市教育局、发展改革委
|
八
|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
|
|
16
| 加快集聚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重大技术联合攻关
| 市科技局
| 市发展改革委
|
九
| 开展示范集聚区创建
|
|
|
17
|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集聚区创建
| 市国土资源局
|
|
18
| 产城联动发展示范集聚区创建
|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
19
| 环境友好型示范集聚区创建
| 市环保局
|
|
20
| 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集聚区创建
| 市质量监督局
|
|
21
| 数字化专业示范集聚区创建
| 安阳通信公司
|
|
22
| 创新型专业示范集聚区创建
| 市科技局
|
|
23
| 新型工业化专业示范集聚区创建
| 市工信局
|
|
24
| 对外开放示范集聚区创建
| 市商务局
|
|
25
| 农业产业化示范集聚区创建
| 市农业局
|
|
26
| 文化产业示范集聚区创建
| 市文化局
|
|
十
| 落实保障措施
|
|
|
27
| 制定年度工作方案
| 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各成员单位
|
|
28
| 完善规划布局
| 市发展改革委
| 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29
| 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 市统计局
| 市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科技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
30
| 制定集聚区主要职责、管理权限、机构编制
| 市编办
| 市发展改革委
|
31
| 按照行政区划调整政策要求,适时对产业集聚区所辖区域进行必要的区划调整
| 市民政局
| 市发展改革委
|
32
| 落实“直通车”、税收返还等扶持政策
| 市有关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