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总体规划》的通知

  (二)基本原则
  1、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等为重大战略任务,持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大力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
  2、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力争在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平台建设、重点产业培育等方面有所突破,着力解决产业技术发展的制约瓶颈,通过重点突破带动自主创新整体能力的提升。
  3、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也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长效发展机制,推进创新要素的集聚。
  4、前瞻部署和层次推进相结合。以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基础,对长沙科技发展进行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和布局,统筹兼顾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成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市场营销多环节的技术创新链,实现科技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中上水平;在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重点科技资源利用、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环节上实现突破,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依靠科技解决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取得明显成效,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全市科技实力居于全国前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率先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主要指标为:
  1、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2、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十一五”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
  3、每千人专利申请量达到3件;
  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0%;
  5、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
  6、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5%;
  7、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60万人以上。
  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程度达到我国先进城市水平,基本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十二五”长沙科技发展战略重点
  “十二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五大创新工程,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完成规划目标。
  (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园区的创新集成能力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型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国家级创新型园区,培育500家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新建国家、省和市级技术创新平台100家,新增国家级科技进步示范区、县(市)2个。
  1、知识创新能力建设。瞄准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工程,在新能源材料、创新药物、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重点支持高校、龙头企业和园区联合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知识创新基地,攻克有望引领未来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前沿技术,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我市科技持续创新提供知识储备、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并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2、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重点在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创新药物、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领域,支持龙头核心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在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设计与研发平台,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智能工程机械、汽车等先进制造研制与设计平台,提高整机研发与设计创新能力。支持创新能力突出、服务长沙经济与社会能力强的省级技术创新平台进入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
  3、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完善和组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动漫技术中心、信息咨询中心、传媒咨讯中心、数字资源中心等平台,推动工业设计、产品检测、技术评价、试验试制、中试孵化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为载体,建设新药发现中心,以及蛋白质药物、干细胞、中药6类以上新药的中试、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增强新药创制公共技术服务能力。
  4、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通过省市联动,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基础数据及公共研发设备的集聚和共享中心。重点建设优势产业专利文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与研发试验设备共享网络平台、实验动物与安全评价中心,水稻、生猪、油茶等大宗农(林)产品种质资源库,人类重大疾病遗传资源库、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等科技创新公共基础平台,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5、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基地的布局,引导各区、县(市)、园区构建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大河西先导区以全方位科技创新为重点、城区以提升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产业园区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区县(市)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两区八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大力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要素集聚,形成创新引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布局。
  (二)科技引领支撑产业发展工程
  突出前沿性和适用性相结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以促进产业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重大战略产品的研发和集成应用示范为重点,突破制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瓶颈,构建支撑产业的技术体系,形成技术的制高点、经济的增长极和未来的竞争力。
  1、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1)实施新材料产业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航空航天特种材料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成为经济发展制高点和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基石。
  (2)实施信息网络科技重大专项,推动电子信息网络、物联网技术开发、数字化整机产品、集成电路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现产业二次振兴。
  (3)实施生物与新医药科技重大专项,推动新药创制、新型医疗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使之成为支柱产业。
  (4)实施航天航空产业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大型飞机起落架及制动系统、先进无人飞行器、近空间飞行器、通用飞机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融入国家大飞机产业链。
  (5)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太阳能电池及设备、新型储能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太阳能发电建筑幕墙、智能电网主要设备、烟气循环烧结工艺及配套装备制造、中高温SCR法烟气脱硝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