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逐步造就一支具有良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合理、高效廉洁的体育队伍。建立新区体育系统管理人员后备人才信息库,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事业心、文化程度高、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体育管理人员,为体育事业发展积聚人才资源。
4、重视体育领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体育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体育队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提高体育队伍道德水准。
(二)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构筑为民服务的大众体育体系
1、抓好体育健身运动。会同教育等有关部门,建立学生体育考核和工间操制度;通过宣传和活动,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投身健身运动。
2、积极倡导科学健身。完善新区市民体质监测基地运作机制,建立市民体质监测网络,开设体育健康教育学校,加大对市民体质监测的宣传,培养市民定期进行体质测定的意识,使市民掌握和运用科学健身方法,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3、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健身场地。实现“五分钟工程”的目标,即社区居民只需步行五分钟,便可到附近健身场所进行体育健身。加快居民小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新建居住小区严格按规定设置体育场地、设施;环城绿化带内建设和配置小型足球场、网球场等体育场地、设施;公园内适当开辟小型体育活动场地。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建设工厂、企业、学校、机关团体体育场地、设施。
做好体育场所开放利用工作。公共体育场馆100%向社会开放,并根据实际需要,延长开放时间;结合各场馆的功能特点,开展特色项目服务。
4、扩大体育指导员队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更好地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科学指导作用。
(三)培养体育人才,打造奥运品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1、调整布局,增设项目,着力培养尖子运动员。根据上海市竞技体育发展调整规划6+1工程,增设运动项目。加快开设击剑、射箭等投入少、产出快、金牌多的运动项目;大力发展网球、水上运动等项目;充分发挥学校积极性,开设棋类等非奥运项目;进一步拓展已开设的项目,配齐各年龄段运动员等。
围绕奥运、全运、市运战略,抓好游泳、田径、射击、水上运动等重点项目和举重、足球、武术、棒垒球等优势项目;排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运动水平在市运会、全运会上有新的突破;力争有若干名浦东籍选手在全运会、奥运会等大赛中夺取奖牌。
2、不断拓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扩大竞技体育后备队伍。推进体教结合,抓好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工作;有条件的高级中学和高校,可承办一、二线运动项目;在大学建设高水平运动队。体育竞赛要适应体教结合的要求,公开选拔,择优组队,参加全国和亚洲、世界的比赛;市运会和市大、中学生运动会,可以学校为单位参赛。
3、优化运动队伍组合,合理配备教练员、运动员。教练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并有相当一批教练员达到研究生水平。扩大国家级、国际级裁判员队伍,培养一批年龄在30岁以下的青年裁判员。
优化体育科技人员队伍。一是有步骤地引进高级科研人才;二是积极为在岗中青年科技人员创造进修和培训条件,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从学科、年龄层次以及职称配比等方面优化体育科技队伍,培养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体育科技人才。
4、提高教练员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识。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完善教练员继续教育制度,各级在职教练员每年必须接受72学时与专业有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继续教育;定期举办教练员外语学习班、中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及各运动项目研讨会;对新教练实施上岗前培训。全区各级教练员每年至少完成一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5、建立浦东新区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建成高水平体育运动学校。
(四)开拓创新,发展体育产业,繁荣体育市场
1、改革体育单位的经营机制。体育社团要走实体化道路,增强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体育俱乐部,拓展产业新路。深化体育场馆改革,开展多种经营,完善场馆“自我造血”功能。同时,要鼓励发展经营性体育场所,吸引海内外资金投资建设体育设施,扩大市民健身、体育休闲、体育旅游等内需,促进体育消费。
2、形成规模较大、结构合理、服务配套的体育市场。发挥市场对体育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在统一规划基础上,坚持建管并举,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市场化开发运作。搞活投融资,对体育场馆资源进行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提高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组建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体育集团。
以合资、合作方式组建大型体育经纪公司和其他体育专业公司,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培育和繁荣体育市场。努力吸引国际体育组织和跨国体育企业集团亚洲总部或中国总部落户浦东;积极开拓体育海外市场。
3、大力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有计划地培训管理类、营销类、经纪中介等体育经营人才,提高体育经营人才的综合素质。
4、通过大型国际性体育活动展示城市形象,推动体育事业进步。充分利用浦东综合优势,有针对性地申办、引进和组织国际重大赛事、国际体育组织会议、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推动浦东体育事业进步,带动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2— 2010年浦东新区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指标
序号
| 类 别
| 内 容
| 目前状况
| 2005年目标
| 2010年目标
|
1
|
人均公共体育用地
| 区内体育设施(包括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地、社区体育设施、单位体育场地、公共体育场所等)人均占有量
|
1.21平方米
|
1.5平方米
|
2平方米
|
2
|
体育人口率
| 每人每周参加二次以上适应
自己锻炼的体育活动,每次
不少于30分钟(或每周三
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
|
48.1%
|
50%
|
50%以上
|
3
| 市民体质
状况
| 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
围等)、身体机能(安静脉搏
、血压、肺活量等)
| 达上海市
中等水平
| 达上海市
先进水平
|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4
| 社区体育
服务体系
| 街道、镇建立体育指导站
街道、镇建立市民健康体质
测试站
| 无
12.5%
| 30%
60%
| 100%
100%
|
5
| 学校体育
| 中小学体锻“三率”达标情况
| 33.19%
| 50%
| 80%
|
6
| 竞技项目
| 奥运项目
| 14
| 21
| 28
|
7
|
体育后备
人才
|
三线运动员
二线运动员
一线运动员
奥运人才
| 共549名
469名
80名
无
无
| 共1000名
850名
120名
25名
5名
| 共1300名
1060名
180名
50名
10名
|
8
|
教练员
|
二、三线教练
| 56名
(其中高级 教练3名)
| 80名
(其中高级教练6名)
| 110名
(其中 高级
教练12名)
|
9
|
裁判员
|
能胜任国内外大型竞赛要求
| 二级223名
一级 48名
国家级及以上11名
| 二级400名
一级80名国家级及以上 20名
| 二级600名
一级120名
国家级及以上 40名
|
10
|
社会体育
指导员
|
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开展
全民健身活动
| 共1231名
三级795名
二级387名
一级45名
国家级4名
| 共1995名
三级1100名
二级800名
一级80名
国家级15名
| 共2980名
三级1600名
二级1200名
一级150名
国家级3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