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体育事业“十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的通知
(浦府[2003]103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张江园区办、金桥管委会,各开发公司,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现将《浦东新区体育事业“十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实施。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二○○三年五月十六日
浦东新区体育事业“十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
为进一步发展浦东新区体育事业,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增强浦东新区市民体质,依据国家体育总局《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上海体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结合浦东新区的实际,制定《浦东新区体育事业“十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
一、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九五”期间浦东新区体育事业回顾
“九五”期间,新区体育工作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以第八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为契机,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总投入4.2亿元,建造了源深体育中心、浦东游泳馆、康贝棒垒球场等场馆,并对川沙体育场等场馆进行了改造,增加了体育设施。现有经营性体育场所319家,其中保龄球馆19家、乒乓房30家、游泳池45家、健身房33家、桌球室25家、溜冰场8家、网球场4家、壁球馆4家、高尔夫球场3家、棋牌室145家、射箭馆2家、射击场1家,众多的体育场所极大地满足了新区人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快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场馆健身点2个,健身苑21个,健身校园2个,居(村)委会健身点568个。建立区、街道、镇分级管理网络,实行长效管理。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1.21平方米;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步增加,体育人口率达到48.1%。上海市第一辆区级市民体质测试车已在新区投入使用。
成立足球、象棋、桥牌等单项体育协会13个,形成了不同年龄和职业群众广泛参与健身运动的体育组织。建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和工作指导网络,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231名,其中国家级4名,一级45名,二级387名,三级795名,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竞技体育得到较快发展,运动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现有2所青少年体校;开设竞技体育项目14项;试办女排、女篮等上海市二线运动队,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体教结合之路,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发展了28所体育项目重点学校;积极鼓励社会办体育,培育了7所体育特色学校。积极推行《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所有中小学施行《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广泛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承办多项国际、国内大型比赛,扩大区运动会规模。积极组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在全国、本市各类赛事上获得较好成绩。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拓展体育场馆的功能,源深体育中心、浦东游泳馆、川沙体育场等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稳步推进体育场馆社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场所的监督和管理。
(二)存在问题
浦东新区建立以来,尤其是“九五”期间运动竞赛成绩稳步提高,但竞技体育总体基础仍较薄弱,体育项目组别不全、人员不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未彻底解决,已开展的奥运、非奥运体育运动项目(指有专职教练编制,包括体教结合学校)仅14项。财政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硬件设施,在竞技体育方面投入相对不足;教练员、运动员人数配备不足,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新区2所体校训练场地紧缺,一些项目依托学校或单位进行,管理上存在不协调现象。
中年人健身仍是群众体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体育法制、体育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体育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体育人才紧缺,体育科技含量不高,体育科研开展不够;体育产业有待进一步开发。
(三)发展背景与机遇
按照《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的上海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任务,根据浦东未来发展战略,浦东体育事业的发展要面向上海和全国,构筑高层次平台,努力使体育设施、体育运动水平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适应,全面提高市民体质和健康水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建立充满活力的体育经济、体育市场、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发展方向与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上海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和我国举办奥运会为契机,以建设体育强区为目标,以人为本,夯实基础,增强市民体质;依托科技,积聚优势,增强竞技体育竞争力;整合资源,加强管理,建设一流体育设施;开拓创新,繁荣市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营造环境,加强合作,扩大对外交流;深化改革,依法管理,发展体育事业,建成具有国际影响、体现上海现代化都市特点的体育中心城区;努力实现群众体育社会化、竞技体育集约化、体育产业多元化、体育设施现代化、体育管理科学化、体育队伍专业化。
(二)奋斗目标
1、2010年远景目标
构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多层次、多功能的体育设施网络,人均公共体育用地达到2平方米,为上海建成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作出贡献。
依靠科技,创建浦东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加快优秀人才培养,力争在市运会上名列前茅,为奥运、全运会培养输送人才;创建国际体育论坛,加强体育队伍建设,构筑全方位、现代化、高水平体育人才高地;形成独具特色的浦东市民健身传统项目,在全国、全市发挥展示和引领作用,市民体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主要指标达到本市最高水平;形成体育用品、体育会展、体育旅游、体育经纪等特色品牌;扩大交流,吸引一批国际知名体育企业集团落户浦东,促进浦东体育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发展。
2、2005年发展目标
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增强市民体质为出发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形成“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社区服务、法律规范”的全民健身新格局。各街道、镇建立体育指导站,配备相应的专(兼)职人员,履行职责。完善社区体育设施,与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相互合作,建立面向大众、多功能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