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的通知

  (四)医疗救治系统。1、新区120急救网络;2、规模在200张床位的新区传染病防治中心(作为市、区级定点医院);3、具有隔离病房留观床位的综合性医院(公利医院、仁济东院);4、经规范改造,具有发热门诊的各医院传染病专科门诊;5、具有较强专科特色、较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专业中心(心脏、急救、烧伤、脑外科、急性创伤中心等);6、专科医院。努力发挥新区各专科医院的作用,充分利用中医药在传染病的治疗、心理保健在人群应激状态的运用、传染病专科在流行疾病的控制、妇幼保健在人群健康素质提高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五)人才培养与科研系统。制订新的卫生人才规划,采取内部选拔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精英培养与面上培训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新区公共卫生体系的整体素质,重点培养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和应急处置两支队伍。以公共卫生10个专业学科带头人为龙头,建成2-3个在全市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学科,培养一线防保人员。由新区疾控、卫监、临床技术骨干组成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定期进行专项培训和模拟演习,确保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快速有效反应。
  在公共卫生科研上,研究制定向公共卫生领域和应用技术倾斜的政策,以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组建开放性实验室,以提高公共卫生研发能力。
  (六)卫生监督系统。按照构筑装备齐全、人员精干、反应迅速、执法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要求,建立一个中心署、三个监督分署(川沙、高桥、上钢),提高监督执法及职业伤害、食物中毒等事件的应急处置效率。在实行卫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探索事后监管、综合执法的有效模式。
  (七)社会支持系统。新区公共卫生系统在区政府领导及各有关部门协调下,社会各方参与配合,发挥现有计生网络、医务社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一切可用资源,积极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机制,确保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运转;召集大批志愿者并开展技能培训,作为社会力量储备,一旦转入紧急状态,在新区应急指挥系统的统一指挥下,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重点建设项目与分年度实施计划
  (一)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与网络建设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领导,各有关部门参与的新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部(设在新区疾控中心大楼内)。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新区疾控中心、卫监署、120救护中心、各医疗机构及有关部门的数字通信网络和声像传输系统,确保对新区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实时监控。
  根据市卫生局统一规划,建立新区公共卫生数据中心,覆盖人口信息、卫生资源、医疗服务、疾病监测、卫生监督、医学情报等各项内容。2003年完成立项、网络布线;2004年进行项目建设,完成设备采购和人员培训,该中心与市级网络、新区各卫生单位实现互联互通,有效运转;2005年,新区公共卫生网络布点覆盖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村卫生室。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
  1、建立现代化疾病预警系统。2003年,新区疾控中心进行公共卫生网络布线,同时加快开发相关应用软件,健全疾病预测、预警、预报功能。2004年,完成系统试运行。
  2、组建流行病学调查专家队伍。以新区疾控中心防疫科和消毒病媒科人员为主,抽调其他业务骨干组建新区疾病分析处理、流行病学调查专家队伍,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2003年,完成人员组建;2004年,有计划地开展针对性专项培训、演练。
  3、建立公共卫生研发基地。与市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在新区疾控中心或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建立2-3个科研实习基地,建立开放实验室。有关专家不定期进驻基地或实验室内,人员双向流动,组织大学生实习,不断提高新区公共卫生科研和检验检测水平。2004年,首个基地(实验室)正式运转,2005年,2-3个学科检测检验能力达到全市较高水平。
  (三)新区传染病医疗救治机构建设
  根据市政府《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年-2005年)》(沪府发[2003]55号)和市卫生局《关于加强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沪卫办[2003]22号)精神,重新规划、调整新区传染病医院、肺科医院,两院合并组建具有200张床位、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符合传染病消毒隔离规范的新区传染病防治中心。2003年立项,2004年建成,同时加强有关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水平和救治能力,使其成为新区肠道、呼吸道等传染病定点医疗中心。
  合理布局传染病收治病房。按照全市统一的规范化要求,2004年完成两家综合性医院(仁济东院、公利医院)隔离留观病房的改建,传染病爆发流行时作为专用隔离病房。
  (四)新区医疗急救中心建设
  建设新区120医疗急救中心,力争2004年建成使用。该中心装备GPS卫星定位系统,对救护车辆实施动态监控。继续理顺新区急救呼救系统,充分利用市呼救平台,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同步建立具有来电显示地址功能的调度指挥系统,增配无线对讲系统,提高通信效率,消除通信盲点。增加急救网点,在现有川沙、高桥、浦南医院、洋泾街道、东方医院5个网点基础上,2004年依托一级医院增设金桥、北蔡2个急救分站,使新区急救半径由10公里缩小到8公里,应急反应时间由20分钟缩短到15分钟。
  (五)医疗机构规范化传染病专科门诊建设
  根据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常态长效管理做好发热门诊和疫情监测工作的通知》(沪卫医政[2003]133号)精神,分批推进医疗机构传染科门诊规范化建设。
  2004年一季度开设14家定点发热门诊医疗机构的传染科门诊,分设发热、肠道、肝炎等门诊,位置相对独立,硬件设施符合消毒隔离规范。
  2004年下半年起,推进其余医疗机构常规传染科(包括肠道、肝炎)门诊的规范化建设,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储备力量。
  (六)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分中心(署)建设
  根据新区“十五”期间卫生规划要求,在川沙、高桥、上钢地区分别建立预防保健分中心与卫生监督分署,分中心(署)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兼容。2004年,争取完成硬件建设,形成新区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网络化布局,缩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时间,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七)郊区卫生院建设
  根据一镇一院的整体规划,分批完成新区13家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同步实现功能转变,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上。2003年完成郊区卫生院管理体制课题研究;完成北蔡、三林、机场、高桥、花木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
  2005年,提前完成合庆、高行、张江、金桥、唐镇、曹路、川沙、高东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重点进行卫生院软件建设,实现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转变。
  (八)技术装备
  根据本市区级公共卫生机构技术装备标准,结合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新区疾控中心、卫监署、传染病医院、急救中心、妇幼保健所、精神卫生中心及各医疗机构配备相应设备和器材,3年分期采购,优先配备区级公共卫生机构、重点专业学科所需技术装备。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