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的通知
(浦府[2004]36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张江园区办、金桥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现将《浦东新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四年三月十五日
浦东新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03-2005)
为贯彻实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年-2005年)》(沪府发[2003]55号),进一步加强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城市安全,针对新区公共卫生体系现况、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背景情况
(一)概况
公共卫生包括六个方面:(1)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2)保护环境免受破坏;(3)预防伤害;(4)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5)对灾难作反应;(6)保证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新区基本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公共卫生工作模式。2000年,新区完成了卫生防疫体制重大改革,初步理顺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能和工作模式,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医疗急救网和三级预防保健网。新区公共卫生日常工作主要由区级专业站所(包括新区疾控中心、新区卫生监督署、新区妇幼保健所、新区精神卫生中心、新区医疗救护中心)、二级医院和14家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家镇卫生院预防保健科承担。现有各类公共卫生专业人员647人(区级专业站所225人,其余分布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内),承担全区约175万户籍人口和约109万流动人口的预防保健、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包括传染病防治、病媒消毒、免疫接种、学校卫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生命统计、职业卫生、预防性体检、卫生检验与评价、妇儿保健、计划生育、精神卫生防治以及食品、公共场所、职业危害、传染病等各类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近年来,新区相继增加了对妇幼保健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署的硬件投入,并完成了精神卫生中心项目立项,改善了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条件。新区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稳步提高。在APEC会议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以及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新区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薄弱环节
1、传染性疾病的应对能力和研究水平有待提高,流动人口管理的公共卫生机制不够完善。在传染病控制方面,既面临新发生传染病(爱滋病、SARS等)的威胁,又要应对原已基本消灭的传染病(性病、结核病等);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够健全,处置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对流动人口疾病传播尚无有效的控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缺乏统一的指挥平台;公共卫生社会参与程度不高,全社会公共卫生理念需要进一步增强。
2、公共卫生与医疗救治人员总量匮乏,整体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人员编制相对不足,公共卫生专业队伍整体素质欠佳,预防医学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医护人员预防意识和技能培训亟待加强;大部分基层防保人员无公共卫生专业学历,主要由不能胜任或年龄不适应临床工作的人员调剂充任,影响新区公共卫生队伍的整体作战能力。
3、新区疾病报告、信息收集、传递手段落后,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缺乏网络化、实时性现代化手段,主要通过人工传递、收发传真处理大量疫情信息,目前开始试行拨号上网传递信息,极大地影响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城乡公共卫生发展不平衡。因财政管理体制差异,对城区与郊区的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尚不平衡。城区范围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进行标准化建设,郊区因各镇经济实力不同,仅部分镇对卫生院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城镇职工和郊区居民医疗消费相差悬殊,2002年新区郊区居民人均享有合作医疗基金270.86元,远低于同期城镇职工人均1600元的医保基金水平。自2003年起,区财政按照人均增加80元的标准提高郊区居民合作医疗基金,近期又实施了小城镇社会保险办法,但城乡居民公共卫生保障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5、公共卫生设施设备投入有待加强。目前新区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医疗救护、传染病医院等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机构的检验检测、现场采样设备与医疗救护设施等相对落后。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力量,围绕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协调发展新区公共卫生事业,为浦东率先建设成多功能、外向型、现代化城区作出贡献。
总体目标:为保障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平战结合、应急优先”为原则,努力构筑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在全市各区县领先的公共卫生体系。
阶段性目标:到2005年,初步完成新区公共卫生体系主体框架和重点项目建设,在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硬件设备、管理水平、现场处置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达到全市先进行列。
三、主要任务
到“十五”期末,新区将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七大系统:
(一)应急控制系统。建立以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公共卫生应急控制指挥部。新区公共卫生应急控制系统(以下简称“应控系统”)作为新区应急指挥系统的子系统,是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平战结合的指挥控制系统。一旦处于应急状态,立即启动新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连接新区应急指挥系统、市公共卫生应急控制系统、110应急处置系统,履行基层专业系统中枢职能,负责新区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演练。应控系统指挥平台设在新区疾控中心,通过网络服从新区应急指挥系统的统一指挥,对下作为各医疗卫生单位的指挥联络中心,并与多重社会支持系统相衔接,平时行使卫生领域数据交换、整合分析、模拟演练、信息传递等职责。
(二)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作为新区公共卫生信息平台,承载新区范围内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公示等横向信息和疾病监测、疾病报告、疫情跟踪、监督举报、医疗服务等纵向信息,平时为公共卫生事务管理与医疗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以报病、监测、预警为主要功能;一旦遇有突发事件,立即转入紧急状态,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支持系统,传递决策、反馈信息。
(三)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由新区疾控中心和各级医疗机构中的预防保健部门构成。新区疾控中心实施危险因素监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疾病预防控制措施、负责疾病防治工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主要依靠地段医院和镇卫生院加强疾病控制能力,服务范围覆盖新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居民。疾病预防控制坚持专业机构与社会相结合,完善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疾病防控模式。重点加强系统监测、预警能力,提高防病、控病技术水平和能力,实现对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