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但物流园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十一五”期间,全省稳步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基本形成物流圈-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基地(园区)-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园、宜昌金东山商贸物流园、襄阳国邦物流园等相继投入运营并取得初步成效。但部分物流园区在前期市场调查、研究分析上不够充分,缺乏明晰的商业模式和准确的目标、功能及客户定位,导致物流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园区运营率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5.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但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全省相继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物流统计核算、物流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电信网、电子政务网实现全面覆盖,综合信息处理能力明显增强。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研发走在全国前列,为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全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省内部分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还未形成。物流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物流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短缺。
(二)“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1.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一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全省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新态势。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食品、装备制造等7个产业先后跨过千亿元规模,“十二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实现从1.5万亿到2.5万亿的跨越,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必将带动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三是物流业自身加快发展趋势显现。“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2010年达到15.6%,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
2.产业水平的提升期。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提升物流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省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加快发展以物流业为骨干的服务业是大势所趋。二是物流新技术的应用为提升物流水平创造了条件。物联网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物流技术革命,运输、配送、装卸搬运、自动化、库存控制、包装等物流装备技术的加快应用,将有效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
3.网络布局的形成期。一是“两圈一带”战略的推进实施将促进物流网络的完善,全省物流业发展的区域聚集和辐射态势将进一步形成。二是区位交通的新变化将促进物流网络的完善。武汉将向中部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迈进,全省可望实现由区域性的“九省通衢”向全局性的“九州通衢”的跨越,必将促进全省物流网络骨架的完善。三是国家和全省物流园区专项规划出台将促进物流网络布局的形成。
4.开放协作的扩大期。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物流业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要求全省物流企业加强同国际国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二是承接产业转移将促进物流业的合作与竞争。随着国际、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省际经济合作日趋紧密,区域经济协作不断加强,客观上要求全省物流业进一步加强省际联动和区域协作。
5.体制机制的创新期。“十二五”时期,现代物流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将进入攻坚阶段,全省将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政企分开、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综合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