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小城镇。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从改善县城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增强和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入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工业经济、商贸服务、旅游文化等产业,突出发展中小企业,强化城镇集聚辐射功能,努力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特色浓郁、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坚持小城镇规划建设与“一区三园”建设相结合,对达孜县德庆镇、曲水县聂当乡、堆龙德庆县羊达乡等特色乡镇进行合理定位,引导周边农牧民向小城镇集中。
(五)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坚持内外并举、上下联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激发内生活力和外部动力,形成建设全区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生态美好排头兵的强大支撑。
抓改革。精心组织乡镇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城投公司投融资机制,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加强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稳步推进农牧业规模经营。鼓励驻市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促进保险业发展,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
抓招商。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理念,抢抓大好机遇,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产业招商、企业招商和园区招商,争取在承接食品饮品药品、建材产品、民族工艺品、有色金属半成品等产业转移上实现突破。积极开展定向招商,对内强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经济圈,重点引进关联度大、牵引力强、产业链长的基地型项目,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规模化壮大、优质化提升,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5%。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项目代办制、政府领导干部包抓项目责任制、重点项目督查制、签约项目通报制,切实为投资者提供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优质服务。
抓项目。选准项目,围绕国家投资、自治区支持方向、援藏安排和我市发展重点,积极捕捉信息,主动加强对接,努力争取更多更好项目。做实前期,围绕“十二五”项目盘子,强化项目建设全局意识,及时做好项目规划选址、土地预审、环评、节能评估、地勘、可研、设计等前期工作。加强管理,围绕国家、援藏、民间投资项目,积极推进重点工程联动机制,确保续建新建项目质量优良。高效服务,统筹实施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重点建设项目进度计划,加强项目调度,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项目指导、服务、督查工作。
抓受援。加强与对口援助省市的沟通协调,由主要领导带团到北京江苏两省市汇报援藏工作。认真执行“十二五”援藏规划,衔接落实好1‰援助资金和年度援藏项目,加快建成综合展馆、职工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工建设东城人民医院、群众文化体育中心、儿童乐园。发挥好援藏干部的特殊作用,统筹好江苏援藏干部交接,落实好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对口学习培训计划,健全和完善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的工作格局,拓宽和创新智力援藏、就业援藏的渠道和形式。
抓民营。突出强化政策、资金、人才、基础、环境、信誉支持,严格落实注册登记、财政税收、融资担保、土地供应、行政规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切实做到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升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推动银行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进信用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千方百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新发展工商企业100家以上、个体工商户1000户以上。发展壮大企业家队伍,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社会主义新拉萨的建设者。
抓环境。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程序,推行阳光政务,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服务效率,努力营造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法制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康诚信的人文环境,为企业松绑、为群众服务、为政府减负。扎实推进法律“七进”工作,依法严肃处理宗族势力、黑恶势力、乡霸村霸,引导各族群众学法用法守法,为优势资源开发、重大项目建设、激活民间投资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充分发挥好先行作用。顺应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继续把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提高生活和谐度。
繁荣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撤消所有教学点,加快建设寄宿制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工建设东城中小学、市中职学校、行政学院图书信息楼,建设城乡幼儿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创新人才,推动重点企业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方便、价格合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扶持和促进藏医药发展,强化农牧区健康教育,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水平。统筹抓好人才工作,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加快实施“十大人才工程”,大力开发基层一线人力资源,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